PAGE
PAGE1
利用大自然赐给人类最质朴的材料——泥土,运用最基本的技法——拍泥成板,按照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制作所需的器皿,形成朴素、厚重的机理。从最基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陶成为了一门融合技术、审美高度统一的艺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陶的国家之一。人类最早制作强调是使用功能,比如九十七时期的灰陶、磁山文化的红陶、拥有悠久历史的黑陶、仰韶文化的彩陶、商代时期的白陶、西周时期的硬陶、秦朝的兵马俑、汉朝时期的釉陶及大名鼎鼎的唐三彩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瓷器制作异军突起,制陶业逐渐没落,但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制陶依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的日用品还是以陶制为主。泥板成型在制陶中仍然是主要的制作技法。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对学生讲,要把握好泥性。从字面解释泥性就是了解泥的特性、泥的性质。只有了解制陶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才能真正体会到陶的魅力所在,才能感受到陶器的质朴对我们心灵的冲击和共鸣。譬如运用泥板成型法围塑一个器皿,拿到手里一块通过机器练好的泥团,
取之大自然无处不在的泥土,经过先辈们千锤百炼及无数次的实验,总结出制造陶艺的的最佳的不同泥土的比例,在经过浸泡及锤炼而形成制作陶艺的陶泥,归根到底它还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泥土。
要把一堆或一团没有形态、毫无生命力的泥土经过制作、施釉、煅烧形成一件具有造型美的陶艺作品、一件陈列品或者兼有使用功能的作品。这需要同学们不仅具有较娴熟的陶艺制作技法和陶艺制作的技巧,而且要求同学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
成型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制作工序。所谓的成型就是将不同的泥土按照不同的比例经过浸泡、锤炼后的黏土以陶艺的制作技法制作成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的泥坯。陶艺的成型技法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泥条盘筑成型法。二、手捏成型法。三、泥板成型法。四、拉坯成型法。五、雕塑成型法。六、模具印制成型法。七、泥浆浇注成型法。运用不同的成型法制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不同的呈现效果及使用范围,在陶艺课堂中,不同题材的陶艺成型要做到因材施艺,而且要在制作过程充分考虑所要表现题材的尺寸。在掌握泥性的基础上选择成型方法,并在成型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制作的对象。
在我国几千年的制陶历史中,先辈们总结出丰富的制陶经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同年代都能推陈出新,每个朝代都几乎有具有鲜明特点的制陶工艺与技法。在常见的七种制陶成型技法中,泥条盘筑成型法运用最为广泛,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成型方法。在陶艺的课堂中,为了给泥条盘筑成型法更丰富、更活泼的课堂面貌,除圆形陶艺器物以外,还可以运用泥条盘筑成型法制作不规则的作品,或带有雕塑性的陶艺作品,想象力有多大,制作空间就有多大。在运用泥条盘筑成型法制作时,由于泥条可以自由不受限制地弯曲变化,同时还可以保留泥条的机理,不经意间获得有趣的装饰效果。
一、取适量的一块陶土,用手反复揉捏几次,用半干湿的毛巾盖住备用。在备用陶土去适量陶土捏成棒状,然后在桌面用手掌处用适当的力度搓成粗细一致的长条状。
二、根据制作的陶艺题材,用泥板制作出作品的底部。
三、把泥条围着底部的泥板轻轻环绕,与泥板接触的泥条压紧,泥条围绕依次加高,在作品的内部把泥条压紧并抹平,防止干燥和煅烧时开裂。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的表现题材或者个人的创意,泥条之间的固定技法还可以采取手指按压技法,在器物内部按压可以保持泥条外观的完整性,在器物的外面按压就能呈现完全不同的机理,装饰效果更具特色。
四、根据制作的造型不断加高,在加高过程随时调整器物的造型。成型过程也是作品的创作过程,每一步的收缩、扩展、运用工具拍打等其他的造型变化都将影响陶艺作品最后的效果。
创意与想象是陶艺作品的创作之魂。在运用泥条盘筑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过程中,哪个地方需要用木刀抹平,哪个地方需要保留泥条本来的机理作装饰用,哪个地方需要用工具进行拍打调整造型,这都需要同学们再制作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在制作过程出现的偶发或者刻意去追求的效果就要求同学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坚实的陶艺制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