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活动:一说到西瓜,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请用一分钟时间在纸上画出西瓜,并和大家分享你的“西瓜画作”。思考:为什么大家对西瓜有相同的描述?又存在对西瓜的不同表现形式?什么是概念?我们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概念?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关于概念关于判断关于推理含义内涵与外延方法:定义、划分含义和基本特征语言表达方式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准确把握第五课第六、七课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第四课正确运用有效进行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4.1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学习清单1.概念的含义及特点、概念与语词的关系2.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二者的关系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有哪些,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方法以及逻辑规则▲
西瓜以其大型、多汁、清甜的果实而闻名。属性
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例如:“西红柿是红色的”。其中“红色”是“西红柿”的性质“3大于2”,这里“大于”表示的是“3”与“2”的关系分类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非本质属性:某事物具有,其它事物也可具有的属性。
一、概念的含义2、概念:①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例:“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例:在表示“人”这个概念时,“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小王同学元旦时给好朋友小李发了一个红包。小李:你这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小李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王:小意思。小李:你这人真有意思。小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小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这段话里多个“意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揭示了什么现象?
一、概念的含义3、概念的表达: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概念与语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情况一: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母亲”和“妈妈”情况二: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道”在不同语境中可指道路、方向、道理、道德等。
易混易错:属性、概念与词语的关系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思维的内容(反映对象)思维的形式(作出的反映)语词体现为表达物质载体(标识这一反应的符号)注意: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如:的、了、着、吧
我们再重新分析下“人”这个概念人是两腿直立的动物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分析这三个定义,思考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需要具备什么特征?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内涵——概念究竟反映什么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例如:1.“人”这个概念指的是能够思维并能够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内涵)。2.商品的内涵就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2.外延——概念究竟在指“谁”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例如:1.“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古今中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形形色色的人。2.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等。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区别含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作用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联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的内涵确定,一定条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4.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1)分类标准: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进行划分(2)分类: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