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与地坛》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
文件大小:5.73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6千字
文档摘要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相遇。苏轼于人生低谷之时,遇到了赤壁的江月,寻觅到变与不变的哲思,姚鼐于彷徨失意之际,遇到了泰山的大雪,明烛天南也烛照了前方的路,郁达夫于迷茫彳亍之中,遇到了故都的秋日,接纳生命的衰败,也懂得春天仍然会生机盎然。他们都在痛苦的生命之中遇见自然山水,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导入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明确作者表现在文中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1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2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准确理解作者表现在文中的写作意图,并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4

作者介绍史铁生——轮椅上的文坛硬汉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史铁生名言0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02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03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04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写作背景史铁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后,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

梳理全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两部分内容,请你为文章节选内容拟定小标题。深爱地坛,感悟生命。深爱母亲,感受亲情。

壹走进地坛,感悟生命

第一部分:阅读文本思考“我”与“地坛”的相似处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荒地,很少被人记起。失魂落魄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荒芜冷落“我”同病相怜

景物特点启示第三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玉砌、古柏、夕阳古老破败沉寂冷落生命本真是自然而然地活第五段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生机勃勃?微弱如斯的小生命,都活得自在、精彩、有劲头第七段落日余晖,雨燕高歌、苍黑的古柏、孩子的脚印、青草泥土的气味、秋风里的落叶充满激情镇静坦然身处逆境,也要达观勇敢、充满活力、坦然第一部分:找出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启示?

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衬托人物心情01引发生命思索02本身即是感悟0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相守与对话朗读6、7自然段,找出全文描写地坛景物的句段,细细品味。作者思考出哪些问题?(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人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不由自己决定关于死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由自己决定我们能决定的只是生存的方式:怎么活,珍惜生命作者在地坛中思考了哪些问题?明确: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出生,该不该去死。

对“死”的搁置,意味着对“生”的珍视。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于是“我”便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视“死”如“节日”,从而获得活下去的信心。“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结: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徜徉十五年:我对生命的思考落日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