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目录
CONTENTS;(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一、不断调整、趋于稳定的选官制度;一、不断调整、趋于稳定的选官制度;一、因时变革、脉络清晰的选官制度;一、不断调整、趋于稳定的选官制度;一、不断调整、趋于稳定的选官制度;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言目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史称“南北榜争”。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明初南北榜案》
;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且应试者的门第限制不严,科举成了社会成员获取功名、地位与权利的重要途径,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科举考试,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发展。
——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其取士不讲门第,大批寒士得以进入官僚集团,改变了政权被少数世族垄断的局面。还把把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打破了座主与门生、故吏间的私人关系,有效防止私人小集团的产生,也限制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发展。
——杜海斌《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朝代;二、体系完备、趋于严密的考核制度;朝代;秦朝组织结构示意图;三、运行高效、规范严密的监察制度;三、运行高效、规范严密的监察制度;三、运行高效、规范严密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本课总结;;;;6、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核不断完善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