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pptx
文件大小:6.47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1.81千字
文档摘要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高考考情分析;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一、阿拉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问题1: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总结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文化交融;问题4: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阿拉伯文化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②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1923年);2.帝国的统治;(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1923年);1.有学者认为,公元7—8世纪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皈依伊斯兰教,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须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他们甚至还广泛采用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这反映了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睦共处

B.阿拉伯文化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C.战争在主观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帝国地跨三大洲,统治着黑海和地中海,是15至17世纪全球军事超级大国。其疆域在1683年达到最大而丧失疆土也从这一年开始,其摊大饼式地无限扩展疆土却没有来得及或者不善于规划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被欧洲人看作“西亚病夫”。上述材料可以用来印证奥斯曼帝国

A.脆弱的霸权B.萎缩的边疆

C.无效的管理D.强势的扩张;二、中古时期的印度;;;问题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古时期的东亚在

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1.推古朝时期(593—628年),日本圣德太子改变从前主要通过朝鲜半岛输入中国文化的办法,直接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为本国建设需要的文物、制度和技术。著名留学生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和僧旻等,都是在这时到中国留学的。上述做法

A.旨在改善日本的国家形象??????????B.客观上助推武士阶层的崛起

C.表明中日文化具有互补性??????????D.为大化改新准备???必要条件

2.高丽建国之初,太祖王建下诏曰:“朕闻,昔汉高祖收项氏之乱后……减征赋之数,审户口之虚耗。又周武王黜殷纣之虐,乃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给贫民者。”由此推知,高丽王朝

A.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长期推崇汉唐制度和文化

C.治国思想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D.强调以儒家学说训诫后世;【拓展视野】;课堂总结;五、本节精练;3.(2021福建)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4.(2023海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B.风俗习惯莫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5.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