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29张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44.09 M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2.63千字
文档摘要

课堂导入:;;一、积累作者知识

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岂有为五斗米折腰

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骏奔:名做状,像骏马一样奔驰。

从:顺随。人事:指做官。

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怅然:失意的样子。稔:庄稼成熟。

敛裳宵逝:收拾衣装,连夜离去。

寻:不久。丧于武昌:状语后置。;理解文章内容,体味艺术特色

1.阅读课文序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序文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

(2)阅读课文自述,说一说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示:第一,家境贫寒,耕种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孩子很多,家无余粮。接受叔父的恩惠,出任彭泽县吏。第二,在出任彭泽县后,本性追求自然,厌恶矫揉造作,不喜欢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勉强自己,于是想要归家。

;(3)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阅读第1段,回答: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提示: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以:连词,表修饰。

飏:飞扬,形容穿行驶轻快。

征夫:行人。恨:遗憾。

熹微:天色微明。;3.阅读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可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

提示: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归隐后的生活乐趣的?

提示:作者借家里的僮仆、花园中的植物等描绘了自己回家的欣喜。作者安顿好后,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倚着南窗,观赏庭树;每天在园中散步也成为乐趣,可见诗人在归家之后内心无比宁静安详,处处都透露出岁月静好的安宁。

;;

4.阅读第3段,回答: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第三段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

5.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6.回顾全文,梳理本文线索。

提示: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主旨归纳;;写作特色;“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