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文学常识;主旨探微;;精读课文·细揣摩;(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2.本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
参考答案: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①归后有园中之乐。园内虽“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在园内自斟自酌,看看园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而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②归后有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乘车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③归后有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园田居正顺了自己的心愿。“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抉择无可怀疑,心胸旷达愉快。;“舟”:自由的象征。“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3.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三径”:隐士住处。突出所居之人远离喧嚣官场,超脱高洁。“松菊犹存”之“松”和“菊”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松竹梅菊一旦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就引发对人的高洁品性的联想,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任务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1.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评此文“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铿锵,流畅清新,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清)陶澍《靖节先生集》
“外枯而中膏”——(宋)苏东坡《东坡题跋》
“癯而实腴”——(宋)苏东坡《与苏辙书》;2.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并序)》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试分析其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1)景为情设,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归去时的思想和感受与自然景观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诚如古人所言“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因为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所以抒情十分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如写“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把自己内心受客观景物触动而产生的复杂感情不露痕迹地轻轻点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云的无心出岫,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过去做官不是为了功名利禄;;鸟倦飞而知还,寄寓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感。又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田畴美景与作者参与农事的乐趣,浑然契合。总之,景为情设,情缘景生,二者达到了完美交融的境界,而这种境界越是完美,越能强烈反衬出官场的纷乱可怖和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感。;;(2)语言精练,音韵铿锵。作者在语言锤炼上功夫精深,一个短语,一组短句,或对偶,或排比,工整而有气势,无不包含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