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劝学》课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课程导入
02
课文分析
03
文言知识点
04
思想拓展
05
课堂活动设计
06
总结与作业
01
课程导入
劝学背景介绍
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士人阶层崛起,对于学习和修养的需求日益增强。
01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02
思想背景
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来约束和规范。
03
文化背景
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思想内涵,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理论。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学习荀子关于人性、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借鉴《劝学》中的思想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学习目标设定
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后因齐国政治混乱而离开,转而游历各国,晚年定居于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传承儒家思想。
荀子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来约束和规范,强调后天的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荀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他提出了“性伪之分”、“积学成才”等教育理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课文分析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阐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层
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说明学习的困难和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层
总结全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第三层
文章层次解析
核心段落精读
论述学习的意义
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超越前人,获得更高的境界。
01
强调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注重实践,不断反思,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02
论述学习的方法
介绍了“积累”、“坚持”、“专心致志”等学习方法,并强调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03
论述学习的态度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通过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归纳
比喻论证
将学习与不学习、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等进行对比,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比论证
通过列举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了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人变得更加完美。
举例论证
03
文言知识点
学:学习,指学习知识、技能、道德等。
01
劝:鼓励、勉励,引申为倡导、提倡。
0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靬,音qīng,一种染料;蓝,草名,即蓼蓝,叶子可制染料。全句意为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03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比喻经过学习而合乎规范。
04
博学:广泛地学习。
05
重点实词解析
虚词用法总结
而
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01
者
代词,用于名词之后,表示“……的人”或“……的事物”。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02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03
特殊句式梳理
特殊句式梳理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示对事物的判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于”字表示被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略了主语和宾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的“利”“强”作为定语后置。
04
思想拓展
劝学现实意义
鼓励学习进取
劝学篇鼓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正确价值观
弘扬传统文化
劝学篇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目的,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劝学》是荀子的重要篇章,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
2
3
对比阅读建议(与《师说》)
《劝学》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而《师说》则更多地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视角不同
《劝学》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而《师说》则更多地讲述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两者内容互补。
内容互补
《劝学》和《师说》都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但《劝学》更注重个体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而《师说》则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教诲。
价值导向
荀子教育观探讨
教育目标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即具备高尚品德、广博知识和卓越才能的人。
教育内容
荀子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注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全面发展。
教育方法
荀子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他也强调“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即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05
课堂活动设计
小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