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湖北省黄冈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69.39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1.6万字
文档摘要

黄冈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五月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徐勇徐陈芳张黎明徐欢钟莎金婵彭北海

考试时间:2025年5月24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诗五律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仅第三联对仗,其他部分均是散句,宋人将其命名为“蜂腰格”。蜂腰格在五律初步定型后逐渐增多,在盛唐五律中属于有代表性的变格,中唐以后的作品中虽然也时有这种形式,但在艺术特征上不似盛唐时期突出。此类作品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对典型五律中二联对仗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意义层次乃至艺术风格相对于典型五律的变化。

从体裁属性上看,盛唐的蜂腰格是五律的变格,而非齐梁体的孑遗或未成形的五律。盛唐蜂腰格的律诗属性比较稳定。一方面,大多数作品在声律上具有典型五律的习惯性特征;另一方面,蜂腰格在第三联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对仗,前两联的散句结构在第三联的位置得到“收束”,对仗上稳住了律诗的整齐性。而盛唐蜂腰格的变格性质又可以从诗歌史中察见。在齐梁陈隋时期,五言诗存在中间部分对仗的趋势,而前四句用散句的写法与此不同,仅偶有所见。初唐五律的蜂腰格数量稍有增加,但依旧有限。盛唐的五律中,蜂腰格的创作明显增多,并且五言诗的创作越丰富的诗人,其作品中的蜂腰格的数量越多。

??从体式特征上看,盛唐蜂腰格最突出的是前半用散句,部分作品有特殊的声律形式。这样的特征与五古有重要关联。有的作品直接用汉魏诗歌的情景营造、情感抒发方式,或用汉乐府的复沓顶针、自问自答等作法,前半部分与五古风格基本一致。有的蜂腰格效仿五古中常见的主客体呈现法,在前四句中用“我”“汝”“尔”“君”等人称代词,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率直的感染力。还有的蜂腰格借鉴了五古抒情的整体性和浓厚性,往往起法“陡峭”,有一种情感骤然而出的艺术冲击力。

??与之相伴随的是声律的多样变化。例如,王维的《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颔联“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对句是“平平仄平平”,含有特殊句式。这样的单句或联式与表意的自然不拘有关,往往是诗人创作时“以意为主”的反映。

盛唐蜂腰格基于特殊的体式,在表意功能上有不同于典型五律的特征。

??首先,蜂腰格相对于中二联对仗的五律有减缓意义节奏的特点。中二联对仗的五律往往只用首联铺垫,从对仗的颔联开始就存在层次的跃动转接,但蜂腰格可以有更长的铺叙。举孟浩然的《闲园怀苏子》为例。此诗前四句是逐渐深入的铺垫,与典型五律的作法明显不同。(直观对照见表格)

??孟浩然这首诗将铺叙减缓、延长,中间没有明显的承转之感,而是一联接一联推进。表右所拟的常见结构存在一种起承转合的章法,意义的跨度更大。孟诗减缓节奏的表达方式可以看作对五律表意结构的探索,同时又契合了诗作本身幽独的意境。盛唐的蜂腰格有不少具有孟诗所示的减缓叙述节奏的特征,反映出诗人对律体诗联间意义跨度的灵活认识。

??其次,蜂腰格还具有一种减弱形式感、突出情思的艺术效果。蜂腰格前半部分较为集中的散句不受偶对形式的限制,甚至还有声律的变化,能够自由地叙述或抒情。

??在这一点上,盛唐不同诗人的作品各有具体的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杜甫。杜甫的蜂腰格长于“提炼古意”。蜂腰格的五律如果直接用五古常见的语言开头,往往古意较浓,在风格上与五律的区别会比较明显。但如果稍稍变化表达的方式,保留五古自然流畅或浑厚深切的艺术感,而语言用近体的习惯稍加提炼,则蜂腰格能够在突出五律特征的同时实现形式感的弱化。杜甫《月夜》前两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包含着一种情景的对比,但诗人没有使用联间排比,而是用散句错落地表达,两联之间存在一种情景、联想的切换,契合五律的联间转换,但情意、语言又有古诗的自然流畅。

??还有的弱化形式感的作法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的不对称来实现的。有的蜂腰格第二联虽然严格来讲不对仗,但却有对仗的感觉。例如,“春晚群木秀,关关黄鸟歌”(孟浩然《春晚题永上人南亭》),“群木秀”“黄鸟歌”是对仗的,“春晚”“关关”不对仗,是一种在对仗的基础上稍加疏散的变化。这样一来,诗作格调、语言都是近体的,表达上又更为自由,偶对的感觉明显淡化。还有的蜂腰格的首联有半对之感,例如,“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语言在对仗与不对仗之间,表达自然。

减缓意义节奏、减弱形式感的作法,使作品更加浑成流畅,也即许学夷所说的“浑圆”。这往往是在诗人比较熟练地掌握律诗基本习惯的基础上实现的,其艺术探索的意味比较突出。并且,蜂腰格由于表意功能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盛唐是很受诗人青睐的一种五律变格。与蜂腰格同时还有一种后来宋人所称的偷春格五律,第一、三联对仗而二、四联用散句。从齐梁以来,偷春格数量就比蜂腰格少,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