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10 王羲之 兰亭集序》优质课(30张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5.78 M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2.03千字
文档摘要

兰亭序

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一、积累作者知识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三、积累文体知识

什么是“序”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结构图示;理解文章内容,体味艺术特色

1.阅读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2)作者是如何把乐之情表现出来的?这叫什么手法?

提示:作者通过描写良辰美景宴会体现出来,这是融情于景的手法。

;(3)小结此部分内容,完成下表。;;2.阅读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那么,第三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①人生短暂之痛。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这是人生短暂之痛。②世事无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可用“世事无常之痛”来概括。;

③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用“往事不再之痛”来概括。④生死无常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要走到尽头。生命的消逝“无法抗拒”,可用“生死无常之痛”来概括。

;;

(2)作者是如何把痛之情表现出来的?这叫什么手法?

提示:直抒胸臆。;3.阅读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悲”的三个方面。

提示:

(2)作者是如何把悲之情表现出来的?

提示:直抒胸臆。;;主旨归纳;;写作特色;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4.用典恰到好处

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