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宏大不朽古建筑》教学设计(第10课)
课题
宏大不朽古建筑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中西方经典古建筑,感受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提高对建筑美的感知能力,能够用准确的美术语言描述古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等特点。
艺术表现:了解古建筑的基本绘画技法,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临摹或创作一幅古建筑作品,注意构图的饱满与线条的流畅性。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创作中融入自己对古建筑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深入探究中西方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不同地域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聚焦“宏大不朽古建筑”,通过赏析中西方经典古建筑案例(如故宫、应县木塔、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特色、组群布局、装饰艺术及中西方古建筑在材料、布局、文化象征上的差异。结合“欣赏—探究—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审美能力与文化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建筑有初步认知,能识别故宫、长城等著名古建筑,但缺乏对建筑艺术语言(如木结构、斗拱、对称布局)的深入理解。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与表达能力,但在跨文化比较(如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和抽象文化价值分析上需要引导。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图片、视频和小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建筑即文化符号”的认知,激发对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古建筑的主要艺术特点(木结构、对称布局、装饰艺术)。
2.比较中西方古建筑在材料、布局、文化象征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理解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如中国古建筑的伦理等级观念、西方古建筑的宗教象征意义),并能结合实例阐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播放纪录片片段《中国古建筑精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视频欣赏完毕,大家能说说刚才看到了哪些古建筑吗?这些古建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了千年时光,看到了北京故宫的庄严、应县木塔的精巧等。这些屹立百年的建筑,不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更是人类文明的密码。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古建筑的神秘面纱,探寻它们的艺术与文化魅力。”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古建筑以及对它们的初步感受,如宏伟、壮观、精美等。
通过视频展示各种宏伟壮观的古建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课程的展开奠定基础。
环节二:
新授
探究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密码
(1)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
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在世界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既大方又实用,体现着中国式建筑的独特魅力。
(2)讲解我国典型的古建筑类型
1、在现存的古建筑中,按其性质可大致分为:宫殿、坛庙、祠堂、陵墓、佛寺、道观、清真寺、石窟、塔、民居、府第、园林、桥梁、防御工程、水利工程、观星台及各种亭台楼阁和其他建筑小品。
2、按其材料结构主要有土木建筑、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等。
(3)讲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1、以木结构为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
2、组群布局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3、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
4、屋顶形式多样、造型优美。
5、雕刻装饰丰富。
6、着色富有时代与地域特色。
7、等级森严,体现封建伦理观念。
布置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欣赏历史悠久的中西方古建筑,说一说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建筑艺术的魅力: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就像一部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记忆。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背景的内容,思考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①东方建筑——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示故宫平面图,提问:“为什么故宫的建筑要沿着中轴线对称排列?”结合“龙椅位于中轴中心”的图片,讲解“主次分明、对称平衡”的伦理等级观念。
过渡语:“除了布局,中国古建筑的‘骨架’也暗藏玄机。请看应县木塔的结构模型——整座塔没有一颗钉子,却能历经千年风雨,这就是木结构的智慧。”出示斗拱分解图,演示斗拱如何承重、装饰。
总结中国古建筑特点:木结构为魂、布局对称有序、装饰雕梁画栋、色彩彰显等级。
②东方建筑——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宫廷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在建筑风格上,沈阳故宫以满族传统建筑为主,同时吸收了汉、蒙等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