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难点】
1、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所播放的歌曲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你最欣赏谁?苏轼又最欣赏谁呢?
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来共同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文学常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又称为“诗余”。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风格分类: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代表人物
2、播放音频,疏通生字词
3、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都在宦海沉浮。
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4、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5、解题
(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
(2)赤壁怀古——题目
诗歌题目是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概括。“赤壁怀古”,“古”在这里指的是古迹。怀古指的是通过怀念古代的人和事来抒发诗人之情。赤壁:曹操和孙刘大军赤壁之战的地方。
6、整体感知
思考: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写景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咏史抒情
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过渡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三、赏析内容
1、上阕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①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英雄人物。
②分析:大江:空间——广阔
千古:时间——深远
意境宏阔、大气磅礴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①释义: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②思考:诗歌中的“赤壁”是赤壁之战的战场遗址吗?
明确:“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们说是”,苏轼或许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顾。
③思考:可不可以修改为“三国周瑜赤壁”?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同时称周郎也有尊敬、敬佩的意思。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释义: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②赏析:从动词、形容词、修辞三个角度展开
动词穿:山崖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波涛气势之大
动态感、力量感
形容词乱:岩石山崖险怪、陡峭
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融进诗人主观感情
修辞比喻、夸张:千堆雪——水色纯白、汹涌澎湃
拟人:拍——巨浪力度之大。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①释义: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②“江山如画”承接上文,总结了上阕赤壁雄奇壮美之景。过渡句使层次设计更分明,环节联系更紧。
“一时多少豪杰”,注意“多少”,是多还是少?豪杰很多,而作者在这里只提到一个,那就是周瑜。
2、下阕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①释义: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②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年轻得志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儒雅斯文、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气定神闲、足智多谋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①释义: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3、品读情感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年华逝去、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赤壁(雄奇壮美)——正衬——周瑜(建功立业,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