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荷花淀
【教学目标】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二、知识点
1、小说概念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活动的环境
3、线索的构成
以人物为线索、以实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
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4、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烘托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暗示时代背景;揭示主旨。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派”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
(1)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显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2)“诗体小说”
像诗歌一样优美动人,既具有小说的故事性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具有散文的浓厚的抒情味。题材平凡,寓意深刻。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
2、写作背景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打鬼子,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使他由衷敬佩。基于这种心理,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
3、文章概述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理清思路
夫妻话别(1-31开端):候夫编席、夫妻话别、送夫参军(助夫参战)
探夫遇敌(32-61发展):马庄寻夫、探夫未遇、遇敌脱险(感受战争)
助夫杀敌(62-85高潮、结局):马庄寻夫、探夫未遇、遇敌脱险(投身抗战)
白洋淀妇女在战斗中成长
四、课文解读
(一)鉴赏环境
1、文章中各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部分对水生家小院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了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
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烘托心情,先抑后扬,突出下文的战斗的不平静
对荷花淀的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2、分析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诗情画意
(1)描写白洋淀地区的夜景→渲染了优美、宁静的氛围,衬托了人物的勤劳能干。
(2)描写了月白花香的自然美景→诗化了人物的劳动场面,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衬托了人物的纯洁善良,心灵手巧。
(3)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所以人民热爱家乡,决不容许日寇前来侵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二)鉴赏人物
1、本篇小说有没有中心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什么人物,如何刻画的?
明确:(1)中心人物的虚化、人物名字的虚化
(2)刻画了以水生嫂、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地区的抗日军民。
(3)刻画人物的方法: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细腻感人。
语言描写:耳闻其声,目见其人。
心理描写:揭示心理,凸现性格。
2、细节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明确:“震动”是女人听到丈夫要上前线的消息感到震惊和意外。
“吮”字表现了女人用这一动作克制了自己强烈不舍的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
两处细节描写把水生嫂深爱丈夫,不忍离别又顾全大局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3、语言描写
(1)夫妻话别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哩?”“怎么了,你?”→水生嫂:温柔贤惠,机敏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