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多彩人生
第五课《动感生活》(1-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欣赏画家艺术作品,从人物姿态、构图、色彩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艺术语言。
2.艺术表现:能够运用比例、动态的知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工具进行人物的速写绘画或创作。
3.创意实践:通过演示、分析、讨论、情景模拟等师生活动能够观察人物动态的变化,能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人体动态的知识。
4.文化理解:学会观察生活,关注本身。体会到校园生活的快乐。
重点:掌握人体比例、动态画法的知识,并能运用到绘画当中。
难点:学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表现动态生活,体会生活的精彩瞬间。
四、教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五、学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玩一个‘动态定格’游戏!请两位同学分别模仿踢球和投篮的动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身体姿势有何变化?膝盖弯曲的角度是多少?”
师生互动,揭题:人体就像精密的机械,骨骼支撑框架,肌肉牵引运动,关节则是灵巧的铰链。正是这三者协作,才让我们能奔跑、跳跃、舞蹈。让我们走进《动感生活》这一课与大师对话,用画笔解剖这份“动感”瞬间。
(二)尝试探究(尝)
1.出示米勒《拾穗者》,教师提问: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所处在一个什么环境背景当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三名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零星的麦穗。这是一幅秋天农田的场景,远处堆着高高的麦垛,还有人在忙碌地装运粮食。天空泛着灰黄色,显得有点闷热,整个画面充满质朴的农村气息。
2.简介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19世纪法国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
教师提问:通过画面,结合之前学过的《劳动赞歌》这一课,说一说米勒是一名什么样的画家?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上午
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小屋子里作画。米勒是一位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的朴实画家,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3.师生互动:找三位同学进行模仿秀,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动态分别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一位妇女弯着腰几乎成直角,右手正在捡起一根麦穗,左手攥着刚捡到的一小把背在身后。能看出非常专注,仿佛每一根麦穗都很珍贵。中间的妇女腰弯的更低了,右手撑在膝盖上保持平衡,围裙里已经装了不少麦穗。左手正伸向地面捡麦穗。最后一名妇女刚直起一点腰,手里捏着几根麦穗,似乎准备站起来歇口气。但她的身体还是微微前倾,目光仍盯着地面,随时准备继续弯腰寻找。
4.教师提问:油画是一种耗时较长的绘画种类,这些大幅度的动作画家是如何快速画出来的呢?难道需要农妇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吗?
学生猜测回答,教师解释速写:是一种快速记录形象的绘画形式,常用简练的线条或笔触捕捉对象的动态、形态或场景瞬间。其核心在于“快”与“准”——画家通过速写迅速定格人物动作、表情或光影变化,省略繁复细节,专注提炼动态结构与整体氛围。为作品提供构图、比例和动态的参考依据,确保最终创作既生动鲜活又扎实可信。
5.出示《拾穗者》的速写稿和油画,讲解米勒的速写稿是油画创作的基础。他通过速写快速记录农妇弯腰、伸手的动态瞬间,用简练线条提炼人物姿态与构图节奏。这些草稿帮助他反复推敲动作角度、肢体比例及空间关系,最终在油画中转化为精准的形体与光影,使画面既生动自然又结构严谨。
6.出示米勒《牧羊女》的速写稿和油画,讲解通过快速勾画动态、调整人物与羊群的位置关系,探索不同的构图可能。速写中的线条实验成为油画基础,最终在严谨布局中保留自然灵动的乡村气息。从这些速写我们能看到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通过米勒的创作过程向学生引导速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面对名作,我们也可以用速写小稿的形式与艺术家面对面沟通,跨越时间空间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
7.出示德加《舞女》速写稿,进一步引导学生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总是相似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速写完成动态的刻画,然后进一步完善。
8.出示AI视频简介德加,解释德加关注芭蕾舞女主题,是深刻揭示了19世纪巴黎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舞女多出身贫寒,被迫通过高强度训练换取微薄收入,舞台背后的疲惫与伤痛远多于台前光鲜。艺术家既展现舞者职业的残酷性,也暗含对工业化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共情,将艺术视角投向主流社会忽视的角落。
9.出示《绿色舞者》,提问学生画家是以什么视角表现人物的?色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