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理清记叙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事件,并引导学生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探讨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集的方法;“展示个人风采”意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策划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气相求,广寻良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观,引导学生选择能共同成长的益友。
【教学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5.秋天的怀念
2
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
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素,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
学习文言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及古代敬辞、谦辞。
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
6.散步
2
7.散文诗二首
2
8.《世说新语》二则
2
写作
学会记事
2
专题学习活动
有朋自远方来
2
5秋天的怀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
[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难点)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板书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作者
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
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但他一直在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2.明背景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了他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