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散步核心素养教案(详细版)(2025秋).doc
文件大小:188.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6.56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

6散步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珍惜亲情、珍爱生命,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有感情地诵读,把

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

[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词句,感受作品中的亲情美;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文章中展现的亲情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家是温暖的港湾,当我们疲惫时,让我们可以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沮丧时,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

(板书文题及作者)

1.初识作者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明确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本文写于1985年。那时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标,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而此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便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与陪伴相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

[设计意图]以比喻导入新课,自然而贴切。资料助读,既能让学生了解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又能让他们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预设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探究学习

比较: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课件出示: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预设第(1)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出“我”在家庭中的重要,二是突出“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

师小结:开头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而且从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一家四口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3.思考:请简要地说说散步的过程

预设散步的起因——散步的快乐——产生分歧——分歧圆满解决。

4.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

比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预设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愉悦、温馨、舒缓。

[设计意图]将朗读技巧的指导与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文章感情基调之间的联系。

三、品读明情,感受亲情

1.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读“亲情”

师: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散步的过程体现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谈论阅读中的发现。

(小组讨论后,从人物关系角度,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预设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和谐、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通过分组品读赏析,体会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于细小之处见真情。

2.赏析课文第2、3段

学生默读第2、3段。

(1)小组讨论: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预设①第2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②第2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

…………

(2)重点研读,体会第2、3段中字词句的韵味。

①“熬”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预设好。“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很艰难,暗示“我”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

②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预设“我”。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

③第3段中,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预设担忧:“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欣慰:“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总算”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

④第3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

预设“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是很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