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目录
CONTENTS
虚词概述
代词类虚词
副词类虚词
介词类虚词
连词类虚词
助词类虚词
总结与拓展
01
虚词概述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来表达意义。
虚词在语法上具有连接、转折、修饰、限制等作用,是构成句子的重要元素之一。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意义,但在语言中起重要语法作用的词类。
虚词定义与特点
虚词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表达实词之间的关系,使句子更加完整、准确。
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调节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流畅。
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如“于”、“以”、“为”等,用于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
介词
如“砰然”、“哗然”等,用于模拟声音,增强表达效果。
拟声词
如“而”、“则”、“且”等,用于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
连词
如“之”、“者”、“所”等,用于辅助实词,表示语气、结构等语法意义。
助词
如“嗟乎”、“呜呼”等,用于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语气。
叹词
02
01
03
04
05
常见虚词分类
02
代词类虚词
吾
汝
其
之
人称代词
01
02
03
04
表示“我”,如“吾日三省吾身”。
表示“你”,如“汝何不以溺自照”。
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它的”,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也可用作人称代词,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指示代词
表示“这”,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常表示近指,相当于“这”,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表示“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也表示“这”,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此
是
彼
斯
何
焉
胡
曷
表示“什么”,如“何以战”。
表示“为什么”,如“胡不见我于王”。
常表示疑问,相当于“哪里”或“怎么”,如“且焉置土石”。
也表示疑问,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表示“有人”、“有的”,如“而或长烟一空”。
或
常表示否定性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人”,如“莫能与之争”。
莫
也表示否定,相当于“没有”,如“无丝竹之乱耳”。
无
表示存在,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有
不定代词
03
副词类虚词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01
如“已”、“既”、“曾”等,用于描述动作或事件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
表示动作发生的快慢、久暂
02
如“骤”、“猝”、“立”、“即”等,用于描述动作发生的速度或持续时间的短暂。
常用时间副词举例
03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寡人曾益其虚囹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曾”表示动作曾经发生。
时间副词
表示程度深浅
如“极”、“甚”、“殊”、“太”等,用于加强形容词或副词所表达的程度。
表示程度变化
如“益”、“愈”、“弥”、“滋”等,用于描述程度逐渐增加或变得更加强烈。
常用程度副词举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三者皆美于徐公,而君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甚”加强了程度的表达。
程度副词
表示总括
如“皆”、“悉”、“尽”、“举”等,用于表示全部或大多数对象都具备某种性质或特征。
表示限定
如“唯”、“独”、“但”、“仅”等,用于限定某一范围或对象,排除其他可能性。
常用范围副词举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中的“皆”表示全部对象都具备某种性质;“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则”限定了某一条件下的情况。
表示肯定或强调语气
如“必”、“固”、“诚”、“实”等,用于加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表达说话人的信心和决心。
表示推测或委婉语气
如“盖”、“其”、“殆”、“庶几”等,用于表达推测、估计或委婉的语气,使语言更加委婉、客气。
常用语气副词举例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必”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中的“其”表达了委婉的推测语气。
语气副词
04
介词类虚词
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如“在朝廷中,莫不恭敬”。
在
于
自
从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示时间的起点或动作的起始处,如“自古以来,未有此也”。
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处所或跟随的对象,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或依据,如“以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以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依据,如“按图索骥,甚误人也”。
按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前提,如“依法治国,方能长治久安”。
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如“据理力争,不屈不挠”。
据
因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依据,如“因地制宜,方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