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荷塘月色》课件 中职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语文.ppt
文件大小:8.32 M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2.15千字
文档摘要

荷塘月色朱自清月色:月光。点明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解题: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作者简介:《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写作背景:请同学静下心来欣赏!幽僻蓊蓊郁郁(wěng)煤屑(xiè)弥望袅娜(niǎonuó)渺茫脉脉(mò)倩影(qiàn)媛女(yuàn)鹢首(yì)敛裾(jū)嬉游生字词:问题: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写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6):第三部分(7—10):写夜游荷塘的缘由。(情)夜景描写,写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景)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情)第一层(1-3)课文解读1、第一自然段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问题探究:这句是“文眼”,确立全文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问题探究:2、第三自然段(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情平和宁静,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2)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问题探究:第二层(4-6)课文解读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零星点缀(拟人、比喻)缕缕(通感)颤动(比喻、拟人)看不见的脉脉静动幽雅宁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结构详解:第四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实虚实虚朦胧优雅第五自然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第六自然段第4、5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问题探究: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第三层(7-10)课文解读1、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问题探究: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