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术语:奇正相生”
作文话题+题目+素材运用+金句+范文展示
高分题目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奇正”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术语。“正”,指依规依矩,循序渐进,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孙武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说:“率领全军与敌人对决,要保持不败就必须正确地运用‘奇’‘正’”。唐代名将李靖对战东突厥,先以正兵行军数千里,稳扎稳打后又趁其不备,迅速出击,以奇兵制胜。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5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材料+任务驱动的作文题目。
本材料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两个术语——奇与正,并对奇与正分别进行了阐释,指出依规依矩,循序渐进为正,打破常规,避实就虚为奇。
第二部分引用《孙子兵法?兵势》篇的理论,说明了善用奇正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第三部分通过列举李靖对战东突厥大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守“正”是基础,是保障,而用奇是打破平衡、让形势有利于自己的重要步骤。简言之:为将者要立足于“正”,适时出奇。
审读驱动任务:材料以军事术语中的奇正为引,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可以使其联想到“奇正之道”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由此可将材料中的“正”引申为恪守道德准则、遵守社会规范、遵循成长规律、按部就班、务实奋进,将奇理解为打破常规求突破、勇于创新出成果,写作时可从以上角度立意。
审读要求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两个要求,并注意前后材料的关联性。
【参考立意】
角度一:守人心之“正”,出勇为之“奇”,成就“制胜”人生(磨砺道德品质,坚守行为底线,不流于迂腐,成就非凡自我)
角度二:守行为之“正”,出见机之“奇”,铸就“制胜”之业(遵循成长规律与社会规范,踏实奋进,巧思出奇,把握机遇,成就大事)
【作文素材】
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在正面战场坚壁固守,扼敌咽喉,同时,利用时机,变换奇正,曹操亲率轻骑五千,以奇兵夜袭乌巢,火烧袁军屯粮,当袁军因粮草被焚,军心动摇之际,曹军在正面战场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最后使得袁绍落荒而逃,余部七万多人投降曹操,先正后奇,以奇击虚,奇正相生,击奇制胜的高明蹈略,是官渡之战获胜的关键。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到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当然,这也埋下了后来国破家亡的种子。
奇正相生符合了哲学上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正”属于共性,概括了军事中的一般规律,古今中外兵法书上归纳的一般原则大都属于“正”,“奇”则体现了个性,所以,高明的将领在作战时,懂得辩证分析当时的天地人状况,做到奇正相生,如果不能将战势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往往是死抱兵书,必然要吃败仗。《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就是犯了这种错误,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当道扎寨,可是马谡固守兵书理论,在山上扎营,结果失掉街亭,致使全盘皆输。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者奇,阳者正,奇正相生,其用无穷,如鸟之双翼,合则双美,离则两伤虽然,它们的地位却是平行而不平等的,而绝不是平分秋色的而且一定是以正为主、为普遍,奇为辅、为特殊,而绝不是以奇为主、为普遍,正为辅、为特殊大而言之,国学文化,儒为正为主,道释为奇为辅,中国传统绘画亦然。
潘天寿先生有言:“画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秉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如张噪、王墨、牧谿僧、青藤道士、八大山人是也,世岂易得哉广又说以奇取胜者,往往天智强于功力,以其着意于奇,每忽于规矩法则,故易以平取胜者,往往天资并齐于功力,不着意于奇,故难然而奇中能见其不奇,平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矣,这里所说的“平”,实际上就是“正”的意思,而以平取胜者的不着意于奇后,应该还有一句必严于规矩法则〃,庶与上文以奇取胜者相呼应
【范文展示】
携循序渐进以遨游,抱打破常规以孤往
岁月不淹,春秋代序。古人早有智慧,兵法中讲“奇”是出其不意,打破常规,“正”是依规依据,循序渐进。在当下追名逐利、人心浮躁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