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特点的还是写印象深的
一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排的习作是“游”。以下是发表于期刊的教学设计,代表了当下游记但不限于游记的写作教学的典型教法。
第一步,回顾写法并选择景点。
1.简单回顾课文,简要梳理写法。联系《记金华的双龙洞》《海上日出》,小结:(1)有顺序地写游览过程;(2)有重点地写景物;(3)写出景物特点。
2.推荐自己游览过的有特点的
地方。
第二步,以课文为例理清游记
写作顺序。
1.从《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出游览路线图的画法。
2.再以上文为例得出画路线图
的要领:(1)同一个地方,游览的景点不同,路线图也不同;(2)有重点地选择几个景点;(3)景点不重复介绍。
3.学生绘制并分享自己游览某
地的路线图。
4.仿照《颐和园》中运用过渡句的方法,简要口述自己的游览路线。
第三步,以课文为例小结突出
景物特点的写法。
1.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过孔
隙”为例,得出“写清楚感受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2.以《颐和园》为例,得出“多个角度写清楚景物特点”的方法。
3.以《七月的天山》第4自然段为例,得出“运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4.运用这些方法,写游览某地一处景点,要求写出特点。
5.自主修改,组织评价。先组内分享,再指名全班交流,组织评价。
第四步,写好过渡句以显示习作层次。
1.再次出示《颐和园》,将其过渡句标红。
2.让学生用过渡句把游览某地的多个景点连起来写。
第五步,布置作业,完善习作。
此设计为方案一,看似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精准授法,完美得近乎无可挑剔,但可以肯定,若付诸实施只会劳而无功,事与愿违。相比之下,方案二却行之有效,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课前观察。分别确定三个观察点,带领学生欣赏学校的菜园和花园(花坛):入口不远(远处)、近处、出口不远(远处)。分别在菜园和花园(花坛)的这三处对学生印象深的地方进行观察指导,并以这三处为视角拍摄菜园和花坛的视频,其中近景要有特写镜头。
课中,先播放菜园视频,重现学生实地观察过的画面,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与表达,再总结观察和表达方法;然后播放花园(花坛)视频,放手让学生迁移运用观察和表达菜园的方法独立观察和表达花园(花坛)。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简要说说什么时候老师带着大家游览学校的菜园;然后说先到了哪里,再到了哪里,离开那里最后到了哪里。
第二步,观察和表达站在入口不远(远处)看到的菜园。播放此观察点拍摄的菜园画面,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并说出菜园给自己留下的总体印象——菜园的概貌。
第三步,观察和表达站在近处看到的菜园。播放此观察点拍摄的多数学生印象深的菜园画面(其中有特写镜头),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
1.简要说出大家重点关注的菜园某区域都种了哪些蔬菜。
2.重点观察其中印象深的几种蔬菜,并运用学过的描写形状、颜色等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说出看到和感受到的。可以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观察所得以及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如,黄瓜可从爬满架子的瓜藤,黄瓜的样子、颜色等角度;空心菜可从生长密度、茎的生长状态、叶子的形状和颜色等角度;……
3.观察小昆虫的活动,并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说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4.观察微风吹过时蔬菜的姿态变化,引导学生回忆现场游览时闻到的,运用学过的词语说出看到的、闻到的和感受到的。
第四步,观察和表达站在出口不远处看到的菜园。回望菜园全貌,谈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第五步,总结观察和表达方法。出示总结上述观察和表达成果写成的“下水文”,快速总结出:(1)游览顺序;(2)看、听、闻、想等观察方法;(3)运用词语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感受到的。
第六步,迁移运用上述方法,独立观察表达“花园(花坛)”。
1.播放从入口不远(远处)、近处、出口不远(远处)拍摄到的学校花园(花坛)的视频。
2.回顾先到了哪里,再到了哪里,最后到了哪里。
3.根据以下要求独立观察和动笔:(1)开头写出什么时候老师带着大家游览学校的花园(花坛)和对其的总体印象,得2颗星。(2)站在入口不远(远处)、近处、出口不远(远处)三处观察,并运用过渡句写清游览顺序,得2颗星。(3)站在近处时,运用看、听、闻、想的方法观察印象深的花草,得2颗星。(4)写出花草的形、色、味、动态和自己的感受等,得5颗星。(5)用上学过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得3颗星。
第七步,以上述要求和标准组织评价,修改完善。
——根据《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中《〈校园的花坛〉观察习作教学设计》改编
两个教学方案的不同显而易见:方案一侧重教“怎么写”,包括写作顺序和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方案二侧重教“写什么”,着力带领学生进行切实和细致的观察,以获取具体的习作内容,同时也适时点拨必要的表达方法。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