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抒情写意类散文教学策略探微
梳理教材课文,不难发现,散文占据了“半壁江山”。教材中有不少名家的抒情写意类散文,如《天窗》《走月亮》《桂花雨》《月是故乡明》《好的故事》《丁香结》《匆匆》等,这些文章,“散”的味道更浓,行文不拘一格,自由随意,如抽象的写意画,但“散”中聚焦“情”,饱含“情”,只是“聚”的方式也独特,师生理解文本、体味情感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抒情写意类散文时,教师往往“浅教”,这样难以让学生感受到散文“形散神聚”之魅力。由于学生疏于“深学”,也难达到散文教学“品其言,悟其情,赏其法”之目标。教学抒情写意类散文时,我们不妨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维度来探析。
一、“学什么”——依“文体”定方向,据“要素”定重点
解读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明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教师得仔细解读教材中“有什么”“有教学价值的是什么”,从而挖掘出学生该“学什么”。
1.基于“文体”追问,在追问中发现学习点
作为抒情写意类散文,其语言凝练含蓄,情感浓郁深邃,行文不拘一格,“形散神聚”的特点尤为明显。因此,在文本解读时,我们要基于散文文体特点,不断追问自己:
(1)文中哪些语言打动了你,让你忍不住拍案叫绝,情不自禁想再读一读?聚焦语言追问,实则是找寻让学生品一品、辩一辩、学一学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2)流淌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哪些文字让你读着读着会有莫名的触动,让你或喜或忧,或与作者一起思索人生,展望未来?聚焦文本的情感追问,实则是找寻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言、细节等,基于此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沉浸于语言文字中,去体味作者深邃诚挚的情感。
(3)作者的这份情感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的?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是一线串“情”还是众星拱“情”?“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聚焦散文的行文结构来追问的,是着眼整体去寻找散文的情感线、梳理散文的脉络图,是将散文“形散神聚”之魅力以导图方式具体化、直观化。教师以追问的方式梳理自己解读的过程,找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着力“点”,以利于教学中能引领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找寻情感线,梳理文脉图,整体把握散文情感,深入浅出地理解散文“形散神聚”之特点。
(4)这篇散文是作者在什么时候写的?
作者的情感与其生活背景、人生经历有什么关联?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从文化语境上看有何含义?这是基于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心灵相融、审美契合、文化认同上的追问,是通过拓展相关背景资料与文化资源的方式,让学生深层次感受散文的魅力,习得学习散文的又一途径。
2.基于“要素”梳理,在梳理中确定侧重点
着眼散文文体追问,关注的是散文的共性特点与共性价值。教材是按照“双线组元”的方式,根据人文主题与单元核心要素选择文本组合单元的,每一篇文章教学还应该承担单元教学的任务,因此,在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关注单篇文章的个性价值。
(1)依托单元核心要素,找准教学定位。
如《丁香结》,基于文体追问,我们能关注到文本中作者生动优美的语句、借丁香花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按“丁香花—丁香结—人生感悟”的行文方式等需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一单元的核心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怎样想开去?“交流平台”提出了两个途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内容。基于此,在确定教学中“学什么”时,除了感受语言、体悟情感、揣摩表达外,我们还应该借助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将“想开去”的方法具体渗透到学习中。
(2)依托课后练习,找准教学侧重点。
课后练习是编者意图最直接的体现,关注课后练习,能让我们明晰单课教学的着力点。如《丁香结》中,阅读时如何“想开去”,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来梳理。课后第2题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实则暗含了“想开去”的方法,如“‘檐前积雪’指什么”这一问,实则给我们启示:为何人们会将“丁香花”与“积雪”联系在一起?有哪些诗句中“花”“雪”融为一体?抓住相关的字眼,想到相似的诗句、文章,是“想开去”的一个好方法。那文中还有没有能想到诗文的地方?自然,“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是不是能让人想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丁香’出墙来”?读着古人描写丁香花的诗句,其他相关的诗句是不是也涌上心头。此题中的第2个句子,提出了“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想象画面,变话为画,其实也是“想开去”的具体方法。后一问题,其实给我们深层次思考:这丁香与微雨,从语境中看,又有怎样的含义?课后第3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应该是两个层面,一个是结合作者的生活实际,另一个是读者的生活实际,也是“想开去”的具体方法。作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