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pptx
文件大小:38.3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4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677年,康熙皇帝说:“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随后,一些翰林被调到乾清宫南书房值班,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会按皇帝的意旨草拟诏书,成为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南书房?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新课导入

一、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切军国大事▲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皇太极康熙帝雍正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帝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教材研读】阅读教材,归纳军机处设立的过程。皇权不断加强

一、军机处的设立2.设立:故宫隆宗门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清]赵翼《檐曝杂记》【问题思考】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置军机处?处理西北军务

一、军机处的设立3.组成人员:4.性质:5.职责: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清代一位军机大臣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一、军机处的设立【材料研读】(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卷一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君主专制极端强化)评价:虽然提高了办事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但皇帝独掌朝政,大臣唯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

一、军机处的设立【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有哪些。材料一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材料二军机处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皇帝有旨,随时承办,且规定必须当日事当日毕。材料三军机处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不准出入军机处。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简】【速】【密】

一、军机处的设立【奏折制度】1.形成:2.形式:3.影响:康熙时期官员秘密呈送皇帝亲阅返回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1.文字狱【徐骏案】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学士徐骏在奏折里把“陛下”的“陛”错写成“狴”,雍正帝便把徐骏革职。后来在徐骏的诗集里又找出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查嗣庭案】出考题:“维民所正”被指有辱圣上,为“诽谤大逆”,被抄家,后死于狱中。雍正认为他这些诗句是对朝廷的大不敬,将他斩首。

规模大、次数多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合作探究】1.实行“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2.哪几位皇帝在位时大兴“文字狱”?3.试着给“文字狱”下一个定义。4.清朝的“文字狱”有什么特点?从思想文化领域严密控制士人(加强思想控制)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康熙帝不超过10次雍正帝不超过20次乾隆帝130多次从士人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的大批冤狱。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材料一: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皆望风观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阳刚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清)李祖陶:《迈堂文略》【自主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文字狱有什么影响?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人才,阻碍社会进步)1.文字狱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2.文化专制政策目的表现维护集权统治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康熙帝为北京孔庙书“万世师表”匾额▲中国古代最大丛书——乾隆时期纂修的《四库全书》②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乾隆)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板80000块以上。”导致大量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文字狱是文化专制的极端表现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共同点: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根源: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材料二嘉庆元年,国库存银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十九年时仅为1240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