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2).ppt
文件大小:697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24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2)第1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夏、商、西周:世官制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世官制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家天下”第2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三:两汉时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随着豪强地主并起,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第3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隋到清:科举制(必修一:P15、必修三:P13)1、产生原因: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采用的一个因素。第4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科举制演变过程是:(1)、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6)、结束于1905年。第5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全面认识科举制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制度朝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察举制两汉地方举荐德、才——德——门第族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中正举荐才——门第科举制隋炀帝至清朝(1905)自由报考考试成绩(才)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第6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余秋雨《十万进士》第7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7、18世纪,来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科举制称羡不已,纷纷向本国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法国首先于1791年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一位英国学者总结了中国科举制的优越性:“首先,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其次,学习使他们睿智明察。第三,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的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地黜退那些无能之辈。”连英国自己也承认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因此,西方人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贡献。第8页,共1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