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下模范人物形象的梳理及其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这些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彰显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此,笔者试对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分析其特征,并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视角提出教学策略。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下模范人物形象的特征
1.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
模范人物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以服务人民为崇高的理想追求,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因此,他们深受人民的爱戴与赞扬。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二下)这首儿童诗,带领学生“沿着长长的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事迹,感悟雷锋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雷锋同志开创了时代新风,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2.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模范人物不管身处何种境遇,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心怀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在时代发展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四年级下册《黄继光》“阅读链接”)一文中,钱学森抱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毅然放弃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跨洋过海,艰难回到祖国怀抱,表现了炽热的爱国情怀。
3.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面对的环境总体是和平的,但有时也会面对灾难等危险环境。在危难面前,模范人物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总能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体现了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例如,《黄继光》(四下)一课中的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五下)中的毛岸英、《我的战友邱少云》(六上)中的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祖国与朝鲜人民而壮烈牺牲,彰显出卓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4.勤奋治学的学者风范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大多具有勤奋治学的学者风范。教材选编描写模范人物的相关作品,对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学好问,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56年在北京大学发表的演讲,他用幼年读书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投入将来的学习与生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六下)引用华罗庚的名言“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阐明了科学领域的发现,只会属于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5.踔厉奋发的敬业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贡献自身的智慧与力量。模范人物身处不同岗位,履行不同职责。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理想,他们抱定敬业情怀,踔厉奋发,为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例如,杨利伟同志是我国航天领域的杰出代表,是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飞行员。《千年梦圆在今朝》(四下)一课中,他用三句话概括了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话语虽然简单,梦圆飞天的历程却异常艰辛,让读者体会到航天人踔厉奋发、团结协作的敬业情怀。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下模范人物形象的教学
1.在文化感知中走近形象
文化感知是指个体对文化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和知觉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阶段。在感觉阶段,个体不仅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文化信息,还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激活,由此产生心理反应。随后,在知觉阶段,个体对感觉阶段收集到的信息,从整体上进行梳理,从而为理解文化现象打下基础。阅读、口头或书面的交流等方式是获得文化感知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下模范人物形象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材料,搜集并交流人物的相关信息,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在内心驱动下走近模范人物。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时,教师首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引导学生感受赤子思乡情怀,再通过语言描绘情境,激发情感:“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半生漂泊勤学苦读?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拼出性命回家?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路上不管是山高路远水迢迢,不管是狂风暴雨路险恶,因为,前方——是家!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的怀抱!一位年轻科学家的回归,为什么如此艰难?为什么会受到举世关注?请同学们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