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为美、以怪为美、以丑为美,……是常识的糊涂?是哲学的智慧?是美学的超越?第四章美学类型的体系是怎样的
目录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一古典美学类型:美(优美、壮美、典雅、俗妙)古典美学类型:悲(悲剧、崇高、悲态、慈悲)古典美学类型:喜(怪、丑、滑稽)全球互动以来的美学类型:媚世、先锋、荒诞、恐怖全球互动中美学类型的转换与移位:堪酷审美分类的意义二三四五六七
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一
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美在文化中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按照美学的内在逻辑运行,展开为以美为核心的审美类型;二是美在文化特质的影响下,展开为美的文化模式。二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分别:美学的审美类型,在具体文化中形成,总是带有具体文化的特点;美的文化模式,是在审美的逻辑上展开,但却更突出因文化不同而来的文化特色。因此,审美类型主要强调美学自身内在逻辑展开而来的不同类型,文化模式主要强调由美学与文化的相互关联而产生的不同模式。
对美学类型做逻辑把握上用的是category,按西文原意应译为也确实被译为范畴。把美学类型说成美学范畴,西方特点就凸显了出来。西方美学中国的士人美学体系在六朝形成之时,用“品”定义以诗、书、画为核心的艺术。品既包括主体对艺术的欣赏(品藻、品评、品鉴),又包括欣赏之后的思考结果,给对象在美学体系中定一个品级。中国美学印度美学在类型上用的是味。味由情生,情是在时间的某一点上,主体心态与外在形貌的合一状态。味是在这一情的状态之中与类型相关联的本质。印度美学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美学类型,在中国、西方、印度三大美学中,有不同的术语:
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自从美产生之后,其类型的展开就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美的对象在审美方式中进一步以类型方式展开,体现为以美为中心词加上类型特征而产生的美的类型,是美在类型上的扩展,比如,在中国美学中美进一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二是人用审美方式去观照非美对象,从而让非美对象乃至反美对象成为审美对象,比如西方美学在美之外扩展出滑稽和崇高,印度美学在美之外扩展出悲悯和恐怖,同时,美感也由之进行相应扩展,扩展为滑稽感、崇高感、悲悯感、恐怖感。
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审美对象并不等于美。审美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还可以是崇高的、滑稽的。美是审美对象的核心,其他审美对象都是在有了美这一基本前提下才产生出来、扩展开来;或者说,是因为有了审美中的“审”(aesthetic,即一专门性的“感”),用审美态度、知觉、方式去面对非美或反美对象,才使非美或反美对象成为审美对象。当人以审美知觉面对各种非美或反美事物之时,非美或反美事物都能成为审美对象,这种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快感是一种复杂快感。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对该事物性质而来的感受(非美感),二是审美方式本身带来的感受(美感),二者合一构成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是审美方式使非美或反美客体成为审美对象,使对非美或反美客体的感受成为美审感受。一旦二者合为一种审美感受,与之对应的客体就成为审美客体。非美或反美客体成为审美对象最明显的确证是艺术。
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中国美学以品来命名类型。三个口既代表各方不同的众多之口,也代表上、中、下不同等级的不同品味之人。品,不但是众方众人之品,还对不同之品有一个中和性的共同定性。这一不同而又共同之品,是由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决定的。中国人由远古以来立中的天文观测,形成了以“天地”代表宇宙的、本质与直观统一的宇宙观;又形成了以观察天地的地点(即房屋)为象征和代表的“宇宙”。这两大思想集中在易学上,从图形上讲,形成了由“河图”“洛书”而来的九宫图和由《周易·说卦》而来的太极图。(一)中国美学以“品”为名的审美类型
(1)中国人的宇宙是已为圣人所知的宇宙,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经过努力皆可以成圣。(2)中国的美正如太极图所呈现的,是直观与本质的合一,既本质确定而又现象实在地存在着。太极图九宫图讲的就是宇宙之美的等级性和秩序性。九宫图有一个中心,四方九面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由中心而展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等级性。中国的审美类型之品,以宇宙间的天地万品为基础,从朝廷官品以及后宫的嫔妃品级,到社会各界、各行、各业乃至山林结义,都要论品定级。九宫图美学类型的基本原理与三种理论
中国以美为中心的审美类型结构,首先体现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及其在社会、自然、艺术中的体现。这是以宇宙基本类型为主,但从阳为阴纲的儒家思想来看,含了品级内容在其中,从阴优于阳的道家思想来看,也含了品级内容在其中。品是三个口,三生万物,中国审美类型在阴阳基础上的展开。思想类型与美学类型的互动在唐代美学中只是初起,到宋元明清,呈现为神、逸、妙三大类型。神神是儒家之神,乃杜诗、颜书、韩文之境,也是欧阳修文章、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