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预习任务;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宋代】刘辰翁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宋代】黄庭坚
;黄州时期部分文学作品;文体知识——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它萌生于战国,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展阶段。
赋的具体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情境任务:从《赤壁赋》看思想和才情之“成熟”;任务1:疏通文意,夯实基础;活动1: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参考:活动1翻译参考;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活动2:积累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词语;词语;词语;(4)词类活用;活用类型;句式;句式;(6)文化常识;词语;任务2:赏“江月”之美景,理“成熟”之思想;2、赏析“自然之江月”画面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历史之江月”,并分析“悲”的多重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分析“哲理之江月”,并说说作者为何由悲转喜。
5、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表达了喜悦之情,这两种喜悦之情有何不同?
;参考:任务2第1题;参考:任务2第2题;参考:任务2第3题;参考:任务2第4题;参考:任务2第5题;任务3:理解赋体特色,赏析“成熟”技法;参考:任务3第1题;2、《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就语言方面谈谈本文之美。;参考:任务3第2题;④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人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第4段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而”“盖”“则”“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
⑤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3、《赤壁赋》虽是以抒情说理为目的,却给人一种浓浓的诗情画意之感。它是如何突破赋体的限制达于“成熟”的?;参考:任务3第3题;;积累任务:素材积累;;二、课文材料运用示例
课文素材运用:
豁达乐观,不是与生俱有,而是靠后天努力习得的。如何习得?我们学习古人吧。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喜登山临水,在山水中安顿自我,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在山水自然中思考人生、开悟自我,丢开思想包袱求得解脱与超越。
我们学习苏轼吧。他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流露了“人生短暂”的消极情绪,但他并没沉沦于此,而是主动走出来,在山水自然中,在庄子的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于是才有“而又何羡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洒脱、豪迈;才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随缘自适;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才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安适、平静;更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昂、乐观!这些都是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智慧的具体展现,值得我们去努力习得!
适用角度:得与失人生的取向豁达乐观生命的真谛;课堂练习;2、对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