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林黛玉进贾府》课件 中职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语文.ppt
文件大小:4 MB
总页数:4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5.37千字
文档摘要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的展现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黛玉形象: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林黛玉“只刚念了《四书》”(第12段)林黛玉回答贾母的这句话是规规矩矩、如实禀答的,显得谦虚而有教养。“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14段)林黛玉因前边听贾母说姊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明显是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而在这里她连忙改口回答宝玉。这是林黛玉即将要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体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谨慎态度。人物形象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第5段)这是王熙凤出场的“第一声”,张扬中又带有几分虚情假意,难怪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礼”。但是这“放诞无礼”却正说明体现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与地位。王熙凤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是《红楼梦》中极精彩的一笔。人物形象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第5段)这是王熙凤极具功力的一句话,一石三鸟,既称赞了黛玉,又夸了在场的贾氏三姐妹,更暗里投合贾母心意。充分地体现了王熙凤善于逢迎的个性特征。“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第6段)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一方面在表白了自己的精明能干、办事周到,另一方面还充分显示了自己对王夫人的尊重。同时这也是王熙凤随机应变、处事圆滑的一个体现,因为有可能她并无备下料子。人物形象贾宝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14段)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见如故,甚至可谓有一种“心灵感应”。但是不同于黛玉的小心谨慎,贾宝玉的说话行事无所顾忌,“曾见过”是贾宝玉心声的真实流露,但这在别人看来却是“信口开河”的胡话。其实,疯傻痴狂的外壳之下,是贾宝玉重情率真的宝贵内核。“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第14段)这句话表现贾宝玉蔑视权威、否定封建正统教育,是贾宝玉反叛性格的一个体现。贾宝玉“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第14段)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句可以传达出在贾宝玉的观念里,自己并不比那些女孩儿们高贵。对于男女地位关系的这种认识显然不同于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所以可以作为贾宝玉的反叛、不合常规的一个体现。但是,贾宝玉的“摔玉”以及说那是“劳什子”,这种行为上和语言上的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同样带有任性的成分,与黛玉的小心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种任性,显然与他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和贾母的娇宠密切相关。另外,敢于摔作为“命根子”的玉,也体现出贾宝玉不像其他人那样相信宿命。这同样是一种反叛精神。分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的作用。(第5段)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言谈的精彩片断,充分表现了她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有一箭四雕的作用。故事情节一是讨贾母的欢心二是称赞黛玉三是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愉悦四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内心平衡故事情节宝玉为何“摔玉”?表现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实际上摔的是男权主义、大男子主义,表现出他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故事情节《林黛玉进贾府》运用形象的描写和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安排,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容,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引到了前台,而贾府透视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族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一个写照,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课文小结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作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