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國隋唐時期的銅鏡
(一)、三國兩旨南北朝銅鏡的分期與分區(徐蘋芳,《考古》1984-6)
■第一期:三國西晋(196年東漢建安元年
始)。北方地區主要鑄造地為洛陽(尚方工官),曹魏西晋(右尚方主掌制鏡)時主要有方格規矩鏡、内行花紋鏡、獸首鏡、夔鳳鏡、盤龍鏡等,都屬於東漠傳統舊式鏡。
图四七汉几何纹规矩镜
图五一汉变形四叶兽首镜
□“位至三公”鏡,東漢晚期出現,曹魏西旨時期最為流行(洛陽西晋墓中此竟數量約占1/3)。鐵鏡(夔鳳鏡)流行,估計舆銅料的缺乏有關。
合
2
2
0
2.B型位至三公镜(88HGZM7:7)
■南方地區吴國銅鏡鑄造業興盛。兩大銅礦區:丹陽郡和江夏郡。與此對應的兩大鑄鏡中心:會稽郡的山陰(紹興)和江夏郡的武昌(鄂城)。産品既有與北方地區相同的東漢舊式鏡,但更流行不見於北方的神獸鏡和畫像鏡,前者以東王公西王母龍虎等為紋様题材,後者題材更廣泛,如車騎歌舞等(類似畫像石)。此外,佛像夔鳳鏡和佛獸镜也是南方獨見。
92宝鼎二年半圆方枚神兽镜
118神人鸟兽画像镜
U
图六佛像菱凤镜
■三角缘神獸鏡
■邊缘斷面為隆起較高的三角形,鏡背花紋
是浮雕的東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龍虎等獸
形。都出土在日本古墳時代(4—7世紀)前期(4世紀)的墓葬中。銘文“天王日月”,“陳氏作鏡用青銅,上有仙人不知老”,
“吾作明鏡,幽煉三鋼,銅出徐州,師出洛陽”。
■一般認為是由中國輸入的“舶載鏡”,年代在漠末魏晋之際。或認為是魏鏡,是曹魏統治者特製並贈送給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及其繼任者的(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或認為是東渡的吴的工匠在日本鑄造。
图二二日本翠马芝崎古坟出土的魏正始元年铭三角绿驶兽缆
纹饰
角缘神兽日本
11川
神
重
图二三日本奈良新山古坟出土的三角绿佛兽镜
■第二期,北方地區十六國到北魏初基本未見銅鏡出土。南方東晋南朝前期流行神獸鏡,品質下降,紋様簡陋。畫像镜也是如此。
■第三期,北方地區北朝時期銅鏡製造業未能得到恢復,墓葬中鏡子多是漢晋舊镜。南方南朝後期銅鏡鑄造也極其衰落。神獸鏡畫像鏡很少發現,方格規矩鏡等小而薄,品質低劣,紋様草率。原因是南方地區這一時期發生了“銅荒”,連鑄錢業也受到影響。
■(二)、隋唐時期銅鏡
■分期(徐殿魁,《考古學報》1994年3期)四神十二生肖鏡、團花鏡、瑞獸镜流行於隋初唐,下限到唐高宗;瑞獸葡萄(鳥)、
雀繞花枝鏡流行於高宗武則天及開元間;對鳥鏡、瑞花鏡、人物鏡、
■初唐期,盛唐期,中唐期和晚唐期。
■1、初唐期,七世紀初至七世紀晚期,即唐高祖李淵至高宗李治在位時期;
■2、盛唐期,七世紀晚至八世紀中期,即武則天光宅元年(684)至玄宗李隆基開元年末(741);
■3、中唐期,八世紀中葉至九世紀初,即玄宗天寶年始(742)至德宗李適貞元末年(805);
■晚唐期,九世紀初至十世紀初,即憲宗李純元和元年(806)至末代哀帝天祐四年止(907)。
■初唐期以圓形鏡為主,有四神十二生肖鏡、瑞獸葡萄鏡、瑞獸鏡。鏡背較多使用規矩紋。唐高宗時期出現的瑞獸葡萄鏡是初唐鑄鏡業一項傑出成就。
■盛唐期仍以圓形鏡為大宗,菱花形镜也比較流行。葵花形鏡在玄宗開元十年(722)已開始鑄造。從镜背主題紋飾上看,前半段瑞獸葡萄鏡最流行外,鴛鳥瑞獸鏡、雀繞花枝鏡也頗受人們喜愛;後半段鴛鳥荷花鏡、盤龍鏡、飛仙鏡、弦紋抛光镜以及銀殻金花镜也出現了。
■中唐期葵花鏡最為流行,常見的鏡類為對鳥鏡、雀繞花枝鏡、團花鏡、盤龍鏡、飛仙、高士、月宫鏡、金銀平脱和螺鈕鏡。
■晚唐期以圆形、亞字形镜子最流行。八卦鏡、萬字镜、花葉鏡等流行。
隋四獸規矩鏡
隋四神十二生肖鏡
3*
團花镜
瑞獸葡萄
瑞首寫鳳葡萄紋鏡
9
瑞獸鶩鳥銜枝鏡
雙鶴銜綬鴛鴦紋鏡
葵花镜
飛馬寫鳳紋鏡
■唐代特種工兿鏡
■尚剛《唐代的特種工兿鏡》,《南方文物》08-1
■包括螺钿、寶裝、寶鈕、金銀平脱、金背、銀背等鑲嵌的做法和鎏金等。
■1、金銀平脱镜:即用金銀平脱工兿製作的銅镜。其具體作法是在素地鏡背上貼以金、銀薄片裁成的花様,再於上面鬣漆數重,然後研磨打平,直至金銀花紋露出平面。這類鏡流行於唐玄宗時期。
■2、螺鈕镜:是用螺蚌貝殻雕製成各種圖案,按設計要求粘貼於素鏡背面,然後漆、研磨,最後再在螺鉗上毛雕花紋。主題紋飾有人物、寶相花和鳥獸等。流行於唐玄宗及其稍後一段時期。
17
陕西
种冶寫翠
18
年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