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创设学习情境,是语文课程实施中讨论很多的话题。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费尽心力创设情境,也常常被“情境”所困扰。比如每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参赛课)都要创设情境,读《书戴嵩画牛》,学生化身小法官,判断到底是谁错了;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就有一个虚拟的汉字宝宝来考学生;写作文《我的学校》,是为了迎接莫须有的参观者;读安徒生童话,请“白雪公主”来当导游……这些情境都是外加的、游戏似的,教师退居幕后,虚拟替代现实。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做法,关于创设情境的讨论接踵而来,并慢慢聚焦:
学习情境是必须创设的吗?
学习情境可以是虚拟的吗?
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如何走出学习情境创设的虚假和无效?
我以为,讨论“创设学习情境”,需要穿越纷繁多样的课堂实践案例,回到原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大体从两个方面提到“情境”一词。
其一,出现在“课程理念”中。“课程理念”的第4条是这样写的: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其二,出现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对课程理念作出某种应答。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1)这样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1)这样写:
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第三学段“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第四学段“光辉历程”“精忠报国”“社会万花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1)(3)分别这样写:
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
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2)这样写:
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梳理下来就会发现,关于“情境”,课标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主题情境”“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真实生活情境”“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等多种表述,其中有包含也有区分。从概念上看,“学习情境”可以包含这里说的所有情境。区分显而易见:比如“主题情境”,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提出;“阅读情境”,从阅读氛围的角度提出;“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真实生活情境”是从真实与虚拟的角度提出;“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范围显然更加宽泛。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2022年版课标中提到的“情境”,已然超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意图在实践中解释并呈现它的原意。
一句话,“自然气质”是学习情境的标志性特征,这里的“自然”,是指不刻意,不生硬,不虚假,不独立存在于学习内容之外,不强加于学习之上;“促进实践”是学习情境的功用性定位,学习情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有效的语文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不是费力“创设情境”,而是发现和利用富有“自然气质”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
教学实践中,常常有哪些富有“自然气质”的学习情境呢?
一、物理情境:置身其中的学习时空
物理情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现出来。一是跟时间有关的自然情境,比如大自然的四季、山水风光、风霜雨雪、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一是跟学习有关的空间情境,比如学校的阅读教室、书法教室、诵读小舞台,社会公共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等。
教学实践的“学习情境”,一定是先于概念“学习情境”出现的。2500多年前,孔子和弟子在泗水之滨游春,温暖美丽的春天,滚滚流淌的泗水,不就是一个极为美好的自然情境吗?孔子和弟子畅谈水的君子品格,水好像有德行,好像有情义,好像有志向,好像善施教化;又从水的志向谈到每个人的志向。学习就在这个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孔子的讲学,就是利用自然情境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实际教学中,自然情境也常常引起教师的重视。语文教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