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入境,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2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2.能准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理解诗意,想象与感受诗中的美好画面,体悟诗人的愉悦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味春天的美好
1.结合生活聊一聊印象中的春天。
2.结合诗句,初感春天的美好。(出示)
(1)春天一到,万物生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2)春天一到,就有欢乐。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3)春天一到,充满憧憬。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以聊天的方式激发学生回味春天的乐趣。引用诗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春”在古人眼中积极的文化意蕴。)
3.了解作者与诗题。
(1)齐读诗题与作者。
(2)请学生分享印象中的杜甫。出示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世人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这首《绝句》是杜甫久经奔波流离,终于能安定住在四川草堂时所写。
(3)在二年级下册曾学过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指写有四句的古诗。让我们穿越千年,走进杜甫曾经在四川草堂看到的春天美景。
(设计意图:“知诗人,解诗题”是古诗教学的基础,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二是“绝句”这种近体诗的形式要点明,但要避免教得过深。)
二、读出春天的韵律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教师相机提醒“融、鸯”是后鼻音。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初步读出节奏。
2.对比朗读,发现韵脚。
(1)请大家看这个“丽”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美丽、亮丽、秀丽)
(2)可以给“丽”换一个相近意思的字吗?(美、亮、秀)
(3)对比朗读,发现与感受诗句“香”与“鸯”的押韵。
引导:这样的押韵,可以让诗句读起来更加清新明快,更有春天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首诗。
3.掌握生字,了解“鸳鸯”寓意。
(1)猜一猜,哪幅图是“鸳鸯”?(出示)
第三幅。鸳鸯自古以来就是团聚、相伴的象征。雄性鸳鸯的色彩比较艳丽,雌性鸳鸯比较朴素。古人常说“愿作鸳鸯不羡仙”,可见大家对鸳鸯生活的羡慕。
(2)指导书写:“鸳”“鸯”都是形声字,形旁是“鸟”,声旁分别是“夗”和“央”,书写时注意穿插避让。
(设计意图:教学从基础开始。带学生扎实读准古诗,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带学生发现与读出诗句的韵律美。“鸳鸯”是本课生字,了解鸳鸯的美好寓意,写好“鸳”“鸯”二字。)
三、想象春天的画卷
1.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插图等提示,尝试大致理解诗意。
(3)教师点拨:“泥融”和“飞燕子”有什么关联呢?“泥融”指泥土湿润松软,所以南归的燕子可以衔泥筑巢了。
(4)学写“融”和“燕”,提醒“融”左下部里面是一横。
(设计意图:《绝句》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首古诗,教师要带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点明难点“泥融”和“飞燕子”的关系。“融、燕”都属于易错字,教师要带学生扎实掌握。)
2.整体感受,圈画意象。
(1)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2)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哪些景物汇成了明丽的春天画卷?请圈画出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3.展开想象,走进春天美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读一读前两句诗,想象你在画面中看见了什么。
(2)在春天暖阳的照射下,猜一猜有哪些冬眠后的动植物想出来活动?
(3)在这个画面里,我们还会闻到什么?
①同学们看,春天一到,玉兰花、风信子、桃花、郁金香等等都开花了。(出示相关图片)春风拂过,把它们的香气都吹来了。
②这是一股怎样的春风?(温柔、可爱)
(4)朗读前两句诗,读出春日的美好、春风的温柔。
(设计意图:以想象为核心,结合视觉与味觉,基于文本与延伸,让诗文“活”起来,感受春天饱含的生命力。)
4.展开想象,走进春天美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这两句诗中,哪样事物给你的感觉特别舒服?
预设1:泥土很松软和湿润。
预设2:燕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舞。
预设3:沙子暖暖的,摸起来很舒服。
预设4:鸳鸯懒洋洋地睡觉。
(2)它们的舒适都与上文提及的哪个景象有关?(迟日)“春日迟迟”,春天到来,太阳日照时间逐渐变长,万物在阳光下都进入到特别舒服的状态。
(3)对比状态,感受意趣。
①春天活动的动物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写的是“飞燕子”和“睡鸳鸯”?点拨:一动一静、一高一低的燕子和鸳鸯,让画面更加活泼生动。
②可以把它们的行为互换一下,改为“泥融睡燕子,沙暖飞鸳鸯”吗?
点拨:燕子在努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