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舟细讲文本》读后感
《崧舟细讲文本》是语文教学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全新力作。全书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性课文入手,囊括课文中的典型体裁,从而提出十大文本解读策略。王老师既关照文本的整体结构,也深人探究语言细节蕴含的特殊意蕴,详细分析教学该如何实施,并优选经典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本书为语文教师理解和教学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有系统了解,对文本解读方法有实践性的把握。
近日,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崧舟细讲文本》一书,感慨颇深,收获良多。
王老师结合具体课例细致地分析了文本解读的十种策略,手把手地教给大家如何去解读文本,如何把解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成为浸润学生生命的营养。这十种策略分别是:分析矛盾、把握结构、知人论世、观照语境、同中辨异、文化自觉、潜入思维、擦亮语言、契合文体、回归课程。读完最后一页文字,我掩卷深思……
平日不常读书,何以教好语文?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要求教师返回初心,返回到最自然、最纯粹的原生态解读。只有深入到文本中,你才能遇见生命的细节、景象和光谱,重新看见那个自己。然而扪心自问,教学20多年,读了多少本书?没有书的滋养,哪来教学的底气?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感慨,王老师多么博学!各种诗词歌赋脱口而出,历史典籍信手拈来,名人名言旁征博引,让我不由得感叹原来文本可以这样解读,课文竟然暗藏玄机。而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浅薄,仅仅依靠教学用书去备课,仅仅依靠几节从网上参考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就去上课,还沾沾自喜,实在汗颜。
大脑忘了思考,何以教好语文?
文本解读是走向文本的深处,去追寻其隐藏的精髓之地。还记得读完第一章的时候,我也尝试着拿来一篇课文去分析,然却总是被固有的思维所限制,到最后依然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究其原因,我觉得除了积累不够丰厚的主要因素外,还有长期禁锢在一个舒适区,以至于自己的大脑已经缺少了洞察力,缺乏了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熟知,但是今天我却又栽了跟头。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没有思考,何以教给学生思考?何以教好语文。
眼中只有考试,何以教好语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所谓的教学质量最终只体现在了一张语文试卷上,而身在此环境中的自己,渐渐地也适应,并开始追求这样的语文高效课堂。课程改革向更深处漫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然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是那一场语文考试吗?可能很多老师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但我们何曾去考虑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何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一些改变?何曾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去思考?也许说得有些跑题,就单单拿文本解读来说,我们除了试卷上的知识点,还找到了些什么?何曾找到过一些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基的东西?
何以教好语文?文本解读,至关重要。但文本解读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作者和编者的多重视域的融合,找到这个融合点,相信我们的课堂便不再枯燥,更有语文味,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才能为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做出微薄的贡献,哪怕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