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体验促成长爱国教育润童心
教学目标:
1.用字理、字族、生活识字等方法,随文认读并会写“多、走”等7个生字。
2.积累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从而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和交流,自主体会“我”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并训练“我多想……”句式的口语表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好课题,“读”出向往
一、读好标题,感受心愿
1.通过读课题,认识“多”“想”两个生字,并理解文中小朋友的心愿。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读读黑板上的题目——我()想去看看。读“想”字:小小的“想”字,就藏着我们的心愿呢!心里有了牵挂就是——想念;做梦都想实现的愿望,就是——梦想。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般的梦想,而是“多想”。咱们就来写写这个“多”字。
①写“多”字:两个部件一样的时候,上面稍微小一些,下面稍微大一些。
②多想:很想、好想、非常希望,有着很强烈的愿望。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愿望读一读。
2.拓展完成课后第一题,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1)题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
(2)不光反复出现,还带上了标点,这个标点叫作感叹号。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说话,逗号我们就短短地停顿一下;问号我们就带着疑问读;那感叹号呢,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3)方法总结:这个同学读得太厉害啦!你们听,他没有把这两个长得一样的句子读得一样,而是后一句比前一句更重一些,前面读得自然点,要不然后面那句就要喊起来了。
(4)文中的小朋友可太想去看看啦,到底去哪里?看什么呢?一起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掌握课题中的“多”“想”两个生字,将对于课文整体情感的把握融于其中。用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好感叹句,将课后题巧妙设置于教学环节中,反复强调“多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对比阅读,“想”出场景
一、初步对比,感受特点
1.读完了课文,老师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课题中的“我”到底住在哪里?多想去看看什么呢?
2.原来是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说了一段话。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
师总结:原来结合插图,能让我们更快地读懂课文内容。
3.每个自然段对应的是一个小朋友说的话,那一共有几句话呢?我们标一标。你发现了什么?
4.男生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第2自然段,我们一句一句交叉对应读,就能发现课文两个段落表达的秘密啦!咱们来试一试。
二、细读对比,发现秘密
1.快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很像,而且是相对的。
2.你发现得真准!愿不愿意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先在黑板中贴“弯弯的小路”;生找到对应的是下一自然段中“宽宽的公路”。)
3.了不起的发现!请你把它贴在黑板上。
4.在黑板上对应贴出短语,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看似有难度的任务,却在环环紧扣的教学中逐步呈现。从结构到内容再到表达,最后顺势提取相对应的短语,教学重点在学生的发现和梳理中有效落实。)
三、学习词语,感受画面
1.运用联系生活和对比等方法,理解“遥远、雄伟”等词语。
师:大家看,有一个词语在黑板上出现了两次,是什么?(遥远)
(1)理解“遥远”:太棒了,那老师再奖励你回答一个小问题:什么是“遥远”?
①对于新疆的小朋友,北京真的那么遥远吗?(出示地图)
②这个小朋友想去北京看什么?
(2)理解“雄伟”:大大的城楼,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就是——雄伟的天安门;它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心,面积很大很大,有80多个咱们这个会场那么大,能容纳100万人举行活动,这就是——雄伟的天安门;多么雄壮而伟大,这就是——雄伟,这就是我们的天安门!同学们,原来词语里藏着画面。
2.运用观看视频和反复朗读的方法,体会词语“壮观”蕴含的情感。
师:在这样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清晨,都会举行庄严而神圣的升旗仪式,咱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升旗视频)
(1)理解“壮观”:同学们,你们看,96名国旗护卫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随着国歌响起,广场上每一位群众都庄严敬礼,这就是壮观的升旗仪式。
在天安门广场,平常的日子里,每天都约有9000人观看升旗仪式;国庆节那天,有30万人汇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这样的场面,就是壮观的升旗仪式。
(2)体会情感:同学们,为了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有的人不远万里到北京,有的人夜里一两点钟就起床,早早预约好,排队进入广场,在广场上等四五个小时。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雄壮的国歌声中,用仪式感激起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热血,让我们更加骄傲自豪。同学们,原来词语里还藏着感情呢!
(3)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参加或参观过许多仪式,比如:学校运动会,有开幕仪式;获奖了有颁奖仪式;“六一”儿童节还会有入队仪式,当全校的少先队员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举右手敬队礼,那仪式多么壮观!
(4)回归文本:这样壮观的升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