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世纪校区
中国历史文化25-1班
第8讲百家争鸣(上)
主讲:王小木
2025.5.22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礼崩乐坏
(一)经济与社会变革
1.井田制瓦解:
主要铁器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2、士阶层崛起:私田经济催生
新兴“士”阶层,冲击贵族世袭
特权,改变了权力的结构。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礼崩乐坏
(二)政治与军事动荡
1、诸侯僭越:周王室权威衰落,
诸侯国无视礼法。
2、战争性质转变:春秋初期战争
尚存贵族礼仪,战国时期逐渐消失。
(三)思想观念冲击
传统信仰动摇:宗法制度与天命观受
质疑,如墨子提出“非命”,强调人
力胜天。
价值观多元化:旧秩序崩溃后,思想
家提出新社会蓝图,如儒家“复礼”、
道家“无为”、墨家“兼爱”。
二、百家争鸣
春秋形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形成: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荀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一)老子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u“道”是万物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生万物一一剔除天命的绝对权威
u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互相转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老子》
u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
u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u“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极必反。?
二、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影响:“无为而治”的主张隐含消
极因素。
三、老子的处世哲学:?
(一)谦下守柔?
?以水为喻:“上善若水,不争而胜”,以
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
(二)寡欲知足?
欲望伤身:“五色令人目盲”,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思考】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
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
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道德经》经典金句:
?1、治大国,若烹小鲜。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没有喜怒、好恶之心,
对自然万物无偏私,任其自生自灭)
二、庄子
(一)核心思想?
1、齐物论?
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
物与我为一”,万物本质
齐一,无绝对贵贱、是非。
如“朝三暮四”故事,讽
刺世人执着表面差异。
2、逍遥游?
?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自由。大鹏
虽能高飞,但需赖风力;真正逍遥是超脱世俗,
实现精神绝对自由。
?【注释】
?至人无己:指破除主观成见与自我中心意识,达
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认知维度
?神人无功:强调超越世俗功业追求,主张乘天
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自然无为
?圣人无名:要求摆脱社会评价体系束缚,实现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