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语言实践悟聪慧文化传承得真意.docx
文件大小:23.2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44千字
文档摘要

语言实践悟聪慧文化传承得真意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句子结构读清楚,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言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复述小故事。3.通过品读涵泳,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品味杨氏子语言之精妙,理解杨氏子之聪慧,形成对文言文的独特情感。4.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文言导人,揭示主题

1.文言导人,揭示课题。

(1)出示:为师姓黄,年过不惑,祖籍广东新会。吾好交友,愿与诸君结为好友。

(2)交流文言文意思,学生汇报。

(3)了解何为文言。(出示)

文言,乃中国古代之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过渡: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则充盈着风趣与默、闪现着智慧之光的文言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氏\字。

3.齐读课题,交流文言文所写何人。

4.说话训练:我姓,我是之子。

(设计意图:开课以文言文作自我介绍,一是营造语境,语境乃情境,让学生入课即与文言文进行“亲密接触”,营造语言氛围,调动学生本有的文化基因和朦胧语感,让学生乐于尝试,从而拉近与文言文的距离。二是通过交流,增进师生了解,拉近师生距离,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板块二朗读课文,初识杨氏子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个别读。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4.教师示范吟诵,感兴趣的学生尝试吟诵。

板块三再读课文,走近杨氏子

1.指导理解重点字词(短句)意思。(出示)甚:很、十分。

诣:拜访。

乃:于是,就。

为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

孔指以示儿日: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

未闻:没有听说。

家禽:家里的鸟。

2.用自己的话有声有色地讲讲课文所写的故事。

3.交流杨氏子的形象。

4.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并进行语用训练。

(1)这句文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国家、姓氏、年龄)

(2)文言文与现代文对比,体会文言文表达的简洁精练。

过渡:既然文言文那么简洁精练,我们也要学以致用。请你用课文介绍杨氏子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的同桌。先同桌互相练习,互相介绍。

语用训练:国子岁,甚。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古今异义对比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好个别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有声有色地讲讲课文所写的故事,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与语言运用的机会。)

板块四品读课文,对话杨氏子

1.体会杨氏子之聪慧。杨氏子之聪慧,何以见得?结合原文语句,与杨氏子对话,为杨氏子点赞。

说话训练:

杨氏子呀,你果真是甚聪惠!…我为你点赞。

(相机讲解说明“为设果”\应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有礼:“为设果”。

(2)敏思:“应声”

(3)善思:在姓氏上做文章。

过渡:孔君平由杨梅想到了杨氏子姓杨,杨氏子也马上想到了孔君平姓孔,孔雀也含有“孔\字;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这真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

2.练习说话:

倘若来者姓李,可以说:未闻是夫子家果。

倘若来者姓,可以说:未闻是夫子家0

3.品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感悟“未闻\之妙。(出示)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结合思维导图,对比朗读,体会杨氏子对答之妙。

(2)感悟“未闻”之妙:采用了否定的方式,用上“未闻\和“夫子”,体现了杨氏子在表达上非常的委婉和有礼。

小结:杨氏子之聪慧,表现在善思、有礼、妙对上。

4.勾连旧知,以文化人。古代儿童之聪慧,可谓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司马光临危不惧,砸缸救人,他的聪慧是一种智勇双全;不取道旁李的王戎,他的聪慧体现在明察善思;而今日所学的杨氏子之聪慧,则是体现在他的善思妙对。(相机板书:善思妙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体现对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回归落实,发展学生思辨的能力,尤其以鱼骨图的思维导图方式,直观可视杨氏子思维之独特,通过辨析对比“此是君家果\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现其善思妙对之巧。同时,为达成“以文化人\的“文化自信\素养目标,这个环节通过勾连学过的文言文,以古代儿童之聪慧,引出“描写古代儿童之聪慧已然成为一种‘慧文化”,画龙点晴。)

板块五诵读课文,点赞杨氏子

过渡:《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仅有50多个字,但故事的起承转合都蕴含其中,这可是写好故事的秘诀呀!

1.根据课件提示,借助“减字背文\游戏尝试背诵文言文。

2.总结:文言,乃国之瑰宝。同学们要多读多

诵,以今日厚积之功,薄发于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板书:文化)

教学评析

黄锦文老师执教的文言文阅读课最大的亮点是聚焦语言运用,关注思维训练。《杨氏之子》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