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源于宇宙,人在自身的丰富展开中不断思考自身,又不断思考宇宙。各个时空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成果,而这些思考和成果本身,一方面是宇宙本身之“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以这个“一”为基础的。这个宇宙之“一”,可以被理解为上帝、真主、佛陀、逻各斯、道、梵、客观规律等。一方面,这些思考成果具有共同性,即要把握一个同一的宇宙;另一方面,同一的宇宙既然被思考为具体形态,这些具体形态就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一和多,有逻辑关联,但不能相互替代。对美的宇宙学思考可以帮助理解具体的美,同时,对具体的美的思考又可以促进对美的宇宙学思考。原型,即原初的一,主要指人类诞生以后,作为人的原初的一。人是通过周围环境来展现和思考自己的,说人,就已经包括了人的环境,因此,人的一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宇宙之原初的一,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宇宙通过人来展现和反思自己。原型学派都把原型解释为一种结构,于是有了很多的原型结构。这自有其功能和意义,但又有其局限。为了避免理论上的局限,宇宙的一,首先是“无”,然后才是“有”(原型结构),如中国人讲的,先是“无极而太极”,然后才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万物。西方的原型结构类似于中国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样的层次。但原型理论不能为任何文化中的理论所取代的重要性在于,它以全人类的胸怀,运用各种文化的材料来追寻那纷繁复杂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象征是原型理论的重要概念。象征不同于符号,符号与其所指对象的关系是清楚的,是能够明晰给予定义的;象征与其所象征对象的关系有了微妙内容,不能明晰定义。符号呈现一种逻辑型关系,象征显现一种艺术型关系。正因为象征的言不尽意特征,所以它通往心灵深处,通向宇宙深邃,引人去咀嚼、去体味、去沉思。在原型理论中,表层现象与深层结构不是一种清晰的逻辑关联,而是一种复杂、曲折、隐晦的关系,所以可用象征来呈示这种关系。前面说了,原型是原初之一的“有”,而非原初之一的“无”,“有”是说得清楚的,原型理论家大都认为自己说清楚了。象征仅仅是一种中文意义上的隐喻,区别于符号的明喻。因此,人们在理论上对原型重下定义时,同时也对象征给予了理论上的延伸。首先,宇宙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循环关系。然后,原型和象征只是宇宙与人循环之中的显现,如图7-45所示:现在就运用原型和象征的思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圆——来对美的宇宙学根据,也即美的宇宙同一性进行说明。原型学派的学者指出,圆象征人的自我,也象征心灵的完整,还象征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可以肯定这样一个事实:圆在任何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圆为美是一个普遍性的事实,例如,英格兰新石器时代的巨石是圆,中国岩画中的舞蹈形成圆等等。为什么在分散的世界史中,此在天涯彼在海角、基本上互不通气的各种文化会不约而同地对圆有共同的崇敬?逻辑推理是:第一,人,源于宇宙,天体的形状是圆,太阳系的太阳及绕其运行的行星是圆,这是实体的圆;天体的运动方式是圆,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其运行轨道是圆,这是虚体的圆。因此,对圆的感受内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对圆的感受是人的内在本质。第二,人,从猿而来,有从本能到感知到思考的一个发展过程,当人有意识开始思考并感知自身和世界的时候,人或像中国人那样感受到的浩茫苍天是圆的,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天似穹庐”,人是在圆天之下生存的;或像印度人那样感受到天的运行是时间之圆。虽然中国和印度对“天道圆”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圆的体会却相同。人的进化史有几千万年,至少可以算到几百万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知觉,都在“培养”对圆的感受。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对圆的感受是人的历史(实践)获得。人体是三个基本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统一。《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这句话借用到西方文化中,可以说,道(逻各斯)生一,即圆;一生二,即圆与方;二生三,即圆、方、三角。三生万物,宇宙中的一切几何图形都来自这三种基本图形。西方人讲历史,总是把古希腊文化接上迈锡尼文化,再上溯到克里特文化,最后到古埃及文化。圆以其几何的科学性获得了一种人间理性。这种圆顶在美国基本上成了严肃性公共建筑的范式:作为国家首都标志的国会大厦,是这种圆顶,好多州的议会大厦,也是这种圆顶。可以说,西方文化发源地的两个因素,古希腊的柱式和古罗马的圆顶构成了西方文化建筑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