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协同发力:构建科技金融新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一、政策出台背景:破解科技金融困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我国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科技型企业具有研发周期长、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与传统融资模式存在明显不适配。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连续三年增速超20%(2025年3月末达3.3万亿元),但融资结构仍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占比不足,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增速换挡,我国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为科技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2025年5月22日,科技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详解《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旨在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沃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二、政策核心内容:七大领域十五项政策,全方位构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一)创新风险共担机制,提升银行贷款容忍度
央行提出“风险补偿工具+低成本再贷款”模式,推动政府、金融机构、市场三方分摊风险。这一机制的创新,能够有效缓解银行对科技企业贷款的担忧,提升其贷款容忍度。通过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同时低成本再贷款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这种三方协同的风险共担机制,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中金融机构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为科技型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二)培育资本耐心,引导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长期以来,资本的短期逐利性导致对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不足,许多具有潜力的科技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发展壮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尤其是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同时,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不再单纯以短期盈利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对科技企业的培育和长期价值创造,从而解决“短钱长投”的矛盾,为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持续的资本支持。
(三)数据赋能精准画像,优化金融机构信用评估
科技部升级“创新积分制2.0”,整合研发投入、专利质量等核心指标,为金融机构提供动态信用评估工具。“创新积分制”通过收集和分析科技企业的创新数据,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量化评估,形成企业的信用画像。目前,该制度已覆盖企业超7000家,撬动贷款880亿元。这一举措解决了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为科技企业提供更精准的融资服务。同时,动态信用评估工具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实时更新评估结果,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调整融资策略,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四)推进跨境资本联动,构建双循环生态
稳步推进QFLP试点,引入境外长期资本,构建“境内研发+全球融资”的双循环生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于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QFLP试点的推进,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的方式投资境内私募股权基金,为境内科技企业引入境外长期资本提供了渠道。这不仅能够缓解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还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促进境内科技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通过构建双循环生态,我国科技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资本市场双引擎:制度包容性与生态适配性升级
1. 上市机制灵活化,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证监会明确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推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落地,并优化红筹企业回归路径。传统的资本市场上市标准以盈利为主要门槛,许多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但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落地,打破了这一限制,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含金量和发展潜力,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渠道。目前,沪深北交易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四成。这一举措将资本市场的评价标准从“盈利门槛”转向“技术含金量”,为硬科技企业开辟了快速通道,有助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2. 债券市场创新扩容,缓解创投机构募资难
央行主导的“科技板”聚焦股权投资机构发债需求,通过简化信披、减免手续费、灵活分期发行等工具,吸引100家机构发行科创债超2500亿元。债券市场的创新扩容,为创投机构提供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