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与人交流的写作情境任务
教育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报刊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西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
编者按为破解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怕教写作”“学生怕写作文”难题,赣南师范大学王从华教授主持了写作教学专题研究,旨在探索前沿的写作教学理论,研制高效实用的教学实践案例,构建小学写作教学实践共同体。为此,本刊特开辟“文心漫溯”专栏,由王从华教授主持,刊登有关写作教学理念、核心写作知识、写作学习支架与评价工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案例,希望能够为老师们提供理论引领与实践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密切关联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1]。长期以来,我国写作教学领域饱受“虚假写作”之困,这种写作模式忽视了写作活动的交际语境功能,从根本上造成了学生“不愿写作文”的现象。[2]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标的呼唤,在真实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加强写作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已逐渐成为写作教学的共识,写作教学正在进行着一场由传统的重视文章向注重“交际语境”“真实情境”写作的范式转型。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写作的情境任务,这仍是写作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写作情境任务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有学者认为,写作是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建构意义、构造语篇,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活动。[3]写作教学也是在“特定语境”中指导学生写作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这种“特定语境”往往指的是“为了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包含一定学习元素和相关背景信息的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或问题场景”[4]。加涅认为,作为教学设计的“任务”一般应包括写作的目标与教学内容,在特定语境下,写作情境任务指的是达成写作教学目标的写作产品。根据罗日叶关于“靶向问题情境”的界定,一个好的“写作情境任务”应该是一个靶向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整合的情境”,“既要求在学校背景中加以解决”“也可能被引导着在一个非学校背景中解决”[5],一般由写作背景、支持工具与写作指令三个部分组成。写作背景指的是与真实生活世界关联的背景信息;支持工具指的是话题、读者、写作目的、作者角色等要素;写作指令指的是达成写作教学目标的写作产品文体、篇幅与交稿日期等要素。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写作情境任务可分为多种类型。从交流目的来看,可分为信息性写作(如说明书、报告)、劝说性写作(如演讲稿、倡议书)、叙事性写作(如故事、传记)等;从交流对象来看,可分为面向个人的写作(如日记、书信)、面向群体的写作(如公告、新闻稿)等;从交流媒介来看,可分为口头表达(如演讲、辩论)、书面表达(如作文、邮件)等。
二、与人交流的写作情境任务特征
真实生活中的写作一般具有两种功能类型,一种是与人交流,一种是自我表达。因而,写作情境任务也相应地分为与人交流的情境任务和自我表达的情境任务。与人交流的写作情境任务一般具有交际性、情境性、真实性、互动性四个显著特征。
(一)交际性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言语交际性的活动,一切的写作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写作者面对某种交际情境,依据特定的交际目的,与交际对象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对话,最终将这一交流的历程与成果转化为书面文字,编织成篇。夏丏尊指出,“凡是文章,都假想有读者的,写作的态度和方法因读者的不同而变换”[6],这体现了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暗含他重视写作的交际性的倾向。在交际语境写作任务中,有多样的读者对象,面向不同的读者相应会产生不同的交际目的,教师要注重通过读者对象和任务情境的灵活设计体现不同的交际意图。
(二)情境性
写作是一定语境下的活动,情境性是与人交流的写作情境任务的基本追求。在写作教学中,任务设计需考虑具体的交流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一般而言,创设写作任务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充分利用真实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入手,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挖掘贴近学生情感体验的话题,从而创设写作任务情境;二是创设拟真的任务情境,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交际氛围,使写作任务场景更加具体且富有情境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表达欲望。
“推荐一个好地方”课例创设的情境任务是:班里要举办“最值得推荐的好地方”分享会,请把你去过的最喜欢的好地方的游玩经历分享给老师与同学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去那里游玩的喜悦与快乐。这是一个真实语境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与同学分享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不仅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