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谈一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
争优势的能力。而这一理论对我国在加强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带来很多启示。
波特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回答了一国的特定产业为何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他以为,
先进产业及其环节的核心是质量、特色和新产品创新。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的比较优势,但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在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
换过程中,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而
这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动力作用。因此,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
一个贸易强国,必须使产业革新升级。
我国大国的经济特点,使我国不能过度依赖出口替代,而要同时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
势,重视进口替代,不过进口替代也是为了培养出口替代的能力。所以,我国应实行出口替
代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
力,其立足点是培植优势产业。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一般应是
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其保护的期限有明确的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能力。
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资、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创造的产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
出口替代的结合。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实行战略性政策,对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
波特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可见,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是国家竞争的基石。我国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大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与创新,严格按照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发展规模经济的
要求,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一批跨国、跨地区、
跨部分、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团体,进步我国企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国际竞争能力。
一般而言,加工贸易的生产环节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对经济增长率的带动作用不
高,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产品,对国民经济的产业中像研发、设计、科技创新、改良
生产等关键环节的贡献率很小。而一般贸易,在整个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价值链上,处于价
值链的中高端,除了发挥我国的要素比较优势,促进就业外,对国民经济的其他贡献拉动作
用也较大。同时还可以发展相关产业,扩大就业规模,使我国的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发挥,积
累雄厚的科研资金,促进创新机制健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另外,波特认为,政府在竞争中起辅助作用。因此,政府应建立市场竞争规则,让反映
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最充分地发挥作用。提供比较完备的经济信息和采取
鼓励性的产业政策。重视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经营效率。营造
稳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通过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总之,
政府应发挥引导、扶持和保护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扶持和保护关
键性高技术产业、幼稚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我国产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
转变。
2.你认为我国的竞争优势集中在哪个行业,并阐述理由。
我认为,我国国家竞争优势集中在制造业。
制造业方面,尽管大多数低成本国家仍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增
量部分(如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完善、社会环境变迁)正在逐渐缩小低成本国与高成本
国原有的差距。而随着制造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低成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地介入
核心部门,并表现出日趋灵活化、定制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传统低成本国家的优势开始向新
一轮的竞争优势切换:研发能力、生产灵活性、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构成了
中国低“成本”竞争力的新内容。从深度看,制造业低成本的产业细分和产业融合使生产成本
结构不断优化;从广度看,跨行业资本的流动,随着物流、信息网络的完善,交易成本日益
减小,从而创造出更优的低成本循环。
中国产业工人每小时不到1美元的平均工资水平,相较美国同等条件下的15—30美元,
其优势自然不可小觑。即使到2009年,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比2003年上升将近60%,但
其与美国和欧洲间的绝对差距仍是相当巨大的。可以说,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差距在未来
10—20年不会缩小而是愈益拉大,低成本国的劳动力优势将通过改变产业分工的方式深刻
影响高成本国的就业格局。
来自中国城乡的8亿劳动力今后将遍布低技术含量工作的各个领域;而中国教育产业
的不断提升,也令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含金量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