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铸魂夯基石协同共进启新程
学校2025年春季督导迎检工作汇报
一、学校风貌与理念之光
我校位于城市发展的活力区域,周边文化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学校占地面积[X]亩,建筑面积[X]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目前,学校共有[X]个班级,学生[X]人,教职工[X]人。
办学理念上,我们坚守“以生为本,多元发展”,致力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我们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与价值的培育。
二、党建引领:筑牢发展之舵
(一)理论武装:思想铸魂强基
通过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APP、校内党建专题讲座等,确保党员教师及时更新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站位。鼓励党员教师撰写学习心得、开展理论研讨,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思路和实践动力。
(二)组织建设:堡垒坚固领航
优化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激励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服务师生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矩阵
(一)课程育德:构建大思政格局
将德育内容深度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例如,语文课程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数学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精神;历史课程让学生铭记民族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如《家乡文化传承》《美德故事讲堂》等,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滋养学生品德成长。
(二)活动润德:营造沉浸式体验
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系列活动,通过参观红色纪念馆、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传承革命精神。组织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三)心理护德:精准呵护心灵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场所。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分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低年级的情绪认知与管理课程、高年级的青春期心理调适课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评与筛查,对重点关注学生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和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四)全面育德:推进五育融合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智育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体育方面,开足开齐体育课,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在美育方面,加强艺术课程建设,组织艺术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在劳动教育方面,设置劳动课程,开辟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五)协同育德:凝聚家校社合力
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讲座,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家校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会、家访、班级微信群等渠道,及时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与社区、企业、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拓展育人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四、深耕教学改革,提升质量之翼
(一)课程管理:创新多元课程体系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创新课程设置。开发拓展性课程,如科技创新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等,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库。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从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课程不断优化。
(二)课堂变革:打造高效减负课堂
聚焦“双减”政策要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运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智慧课堂、在线教学平台等,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和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层布置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教学常规:精细管理保质量
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涵盖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明确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监控,通过教学巡查、听课评课、教学质量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