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生活》教案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苏少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动感生活”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材围绕生活中的动感元素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理解动感在生活与艺术中的体现。教材中展示了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动感的魅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来表现动感的。同时,教材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动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运动、舞蹈表演等,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教材还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现动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一课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在美术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和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动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创造力,喜欢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而,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待加强。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和个性发展,他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动感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动感的概念,了解动感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2.掌握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动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幅表现动感生活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动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能够准确识别艺术作品中的动感元素。
2.掌握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动感的方法和技巧。
3.学会从生活中捕捉动感瞬间,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感的内涵,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
2.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如铅笔、水彩笔、油画棒、颜料等)、纸张、相关的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精彩的体育赛事视频,如田径比赛、篮球比赛等,让学生感受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动感和活力。
2.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什么让你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动感的概念。
3.展示几幅具有动感的艺术作品,如马蒂斯的《舞蹈》、梵高的《星月
1.认真观看视频,感受运动员的动感和活力。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仔细观察艺术作
品,尝试找出作品中表现动感的元素。
夜》等,让学生观察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动感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任务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对动感的初步感知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艺术作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初步了解动感的概念,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环节二:
知识讲解与作品欣赏
活动一:讲解动感的概念
1.结合视频和艺术作品,向学生讲解动感的概念,即动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