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妆交辉》教案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苏少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戏妆交辉》这一课题在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妆则是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教材通过展示不同剧种、不同角色的戏妆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戏妆的独特魅力。从色彩上看,戏妆大胆而鲜明,红、黄、
蓝、绿等色彩相互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是为了舞台效果,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例如,红色通常代表忠诚、正义,白色可能象征着奸诈、阴险。从造型方面,戏妆的头饰、脸谱等设计精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教材还引导学生了解戏妆与戏曲角色、剧情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戏妆是如何通过外在的形象来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
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让学生在欣赏戏妆的过程中,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方面,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色彩、造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戏曲这种相对传统和古老的艺术形式,大部分学生接触较少,了解也比较有限。他们可能只是在电视、电影等媒体中偶尔看到过戏曲表演,但对于戏妆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在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现代流行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相对较低。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戏妆的欣赏和学习中来,帮助他们克服对传统艺术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戏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戏妆的主要类型,如头饰、脸谱等,并了解其基本特点。
2.掌握不同剧种戏妆的风格差异,如京剧、越剧、豫剧等。
3.学会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描述戏妆的色彩、造型等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欣赏大量的戏妆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简单的戏妆形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戏妆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通过对戏妆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戏妆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点,包括头饰、脸谱的种类和造型特点。
2.掌握不同剧种戏妆的风格差异,体会戏妆与戏曲角色、剧情的紧密联系。
3.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准确描述戏妆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4.感受戏妆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戏妆色彩、造型所蕴含的文化寓意,把握不同剧种戏妆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
2.能够在欣赏戏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3.引导学生克服对传统戏曲艺术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真正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戏妆艺术。
4.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准确、深入地表达自己对戏妆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戏妆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欣赏法:展示大量精美的戏妆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戏妆的艺术魅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妆设计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丰富的戏妆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戏妆道具,如头饰、脸谱等,用于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绘画工具,如铅笔、彩笔、颜料、画纸等,供学生进行戏妆设计创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精彩的戏曲表
演视频,如京剧《贵妃醉
酒》片段,视频中重点展示演员的戏妆,包括华丽的头饰、精致的脸谱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
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戏曲表演精彩吗?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演员们的装扮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观察戏妆的特点。
3.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
观察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