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夏之秋《思乡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分析5000字.docx
文件大小:1.33 M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6.05千字
文档摘要

夏之秋《思乡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分析

摘要

艺术歌曲《思乡曲》是一首抒情歌曲,由夏之秋先生创作,饱含着作曲家在抗争爆发之际,对于人们背井离乡踏上逃亡之旅、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哀伤,表达了对于美好家乡的怀念,潜藏着对于侵略者的痛恨和守护美好家园、坚决抗战的决心。作品结构为规整的单三部曲式,一共有四个乐句,并且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写作手法。旋律自然、流畅,融合了一定的戏剧色彩,用人们熟悉的、亲切的音乐文化来唤醒人们守护家园、保卫祖国的信念。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主要是介绍了夏之秋生平以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创作意图;第二部分对于《思乡曲》的曲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结构旋法特点和歌词创作特点,进而充分地感受作品的音乐形象,理清作品的创作特征。第三部分根据自身的演唱经验,就该作品的演唱要点和技巧,提出了自己的拙见。期望能够帮助相关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此作品。

关键词:《思乡曲》;艺术歌曲;演唱

目录

TOC\o1-3\h\u6462引言 1

32442一艺术歌曲《思乡曲》概述 1

24259(一)作者生平 1

2654(二)《思乡曲》的创作背景 1

27863二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特征 2

31807(一)曲式结构特点 2

13696(二)结构旋法特点 2

28545(三)歌词创作特点 5

31650三艺术歌曲《思乡曲》的演唱分析 6

9861(一)咬字与行腔的要求 6

32509(二)呼吸的调整 7

21856(三)音色的控制 8

12607(四)速度与情感的表现 8

17718四结论 9

1159参考文献 10

PAGE

PAGE4

引言

我国在抗战时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艺术家们在抗日战争中,目睹了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痛心于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在精神上给予百姓安慰,并且激发他们抗日的热情和斗志,艺术家们纷纷投入到了抗战歌曲的创作当中,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艺术歌曲。其中《思乡曲》由夏之秋和郑秋枫先生作曲,戴天道和瞿琮先生作词而成的一首优秀作品。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夏之秋一行人途经澳门,触景生情,创作了这一首抗战艺术歌曲,它丰富的情韵至今令人感动。本文主要分析这一作品的情感,对其演唱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一艺术歌曲《思乡曲》概述

(一)作者生平

夏之秋(1912-1993)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自小学习小号,中学时代参加了学校的军乐队,担任副指挥。而后考入上海国立音,师从黄自、萧友梅、吴伯超等。毕业后进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担任首席小号。1939年和一群爱国人士在海外积极组织抗日活动的宣传和募捐,1940年回国后,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在重庆开办音乐学校。1954年,被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为教授,而后一直留校任教,培养出了杜鸣心、严良堃等知名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方面,夏之秋代表作有《歌八百壮士》、《卖花词》等,这些作品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教学方面,编订并翻译了《小号吹奏法》、《圆号创新教程》等教材,给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思乡曲》的创作背景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上海的局势日益紧张,使得夏之秋不得不跟随大众逃难。到达武汉时,夏之光和其他的文艺群体纷纷拿起艺术进行抗日宣传,而后夏之秋更是成为了武汉市文化界抗敌工作团音乐组的组长,带领一众文艺工作者开展巡回演出,并前往南洋进行救亡图存的募捐巡演。有一次他到了澳门,由于旅馆没有剩余房间,只能半夜在大街上游荡,夏之光在闲逛时,看到了盲人老爷爷和一位小姑娘,他们在路边演奏,如泣如诉的琴声令他动容,让他不禁想到了战火中的亲人与家乡,并以此为灵感构思出了一段旋律,随后他将这段旋律写了出来,戴天道轻轻哼唱并且填上了词,并将其命名为《思乡曲》。

二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特点

《思乡曲》的曲式结构比较严谨,为A-B-A’结构,带有1个前奏和2个间奏,主题共有四个乐句,完成了音乐的起承转合,中间乐段是主题元素的进一步展开,再现乐段再现了A段的主题,音乐情绪回归宁静。乐曲的曲式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曲式结构图

调式调性方面,乐曲的前奏、A段和A’段采用了bE宫五声调式,B段则为带偏音的bC宫六声调式。

和声织体方面,该乐曲的和声设计注重功能与色彩的自然交替,乐曲中使用了很多的主和弦及转位,其中包含了下属与属和弦的交替,另外还运用非三度结构和弦,使得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乐器的伴奏织体相对比较的简单,其中前奏、A段、A’段使用分解和弦与同旋律织体,B段的织体加厚,钢琴伴奏的右手使用了八度,左手通过移位式拄式和弦,进一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