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4岁少女装大人狂买万元化妆品,谁该买单?.docx
文件大小:1.26 M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1.03千字
文档摘要

14岁少女狂买1.9万元化妆品,谁该买单?

近日,孙女士在查看家庭消费记录时,被一个数字吓了一跳——近两万元!这笔钱竟然是她14岁女儿在化妆品上花掉的。看着这些钱流向了香水、口红、身体乳等化妆品,孙女士满心疑惑:女儿明明是在用手机上网课,她究竟是什么时候和化妆品销售搭上线的?

当孙女士联系商家要求退货时,却遭到了拒绝。难道这笔钱真的就这么打水漂了?

经过调查,孙女士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女儿在交易过程中从未透露自己的真实年龄,反而熟练地使用“下班后联系”“4月9日发工资”“给16岁妹妹买生日礼物”等成人化的表达。面对这样“老练”的顾客,网店销售人员又怎么能轻易察觉到她的真实身份呢?甚至当女孩消费过于频繁时,商家还主动提醒她“理智消费”。

孩子模仿大人的腔调,并不意味着她真的有能力掌控大人的钱包。在短短的时间内,一个14岁的孩子先后6次花费19000元购买化妆品,这显然超出了她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为成年人,不满18周岁为未成年人,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发生后,财产应返还或折价补偿,有过错方需赔偿损失,各方都有过错则各自承担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家需单方面承担损失。

最终,在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调解下,事情有了结果:未拆封的商品全部退回,已拆封使用的部分由消费者承担。这一结果既符合法律的规定,也尊重了现实情况——商品的损耗和双方的责任都需要被考虑在内。商家无法识别“伪装者”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家长对支付密码和孩子行为的监管缺失,同样难辞其咎。

当00后开始用“发工资”这样的词汇时,家长的“电子钱包”防线必须升级。这个案例提醒所有父母:把手机交给孩子,并不意味着责任的转移。支付密码不是摆设,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行为需要明确的边界和持续的关注。商家也应该加强对敏感交易场景的警觉,对高频、大额消费主动设置“缓冲带”。

在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模仿成年人行为的门槛前所未有地降低。但法律的保护并非万无一失,当“小大人”们熟练地点击支付按钮时,责任的天平上,家长监管的分量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模仿成人世界的速度,往往比家长更新监管策略的速度更快。当电子钱包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魔法口袋”时,密码保护和消费教育就成了父母必须筑牢的两道防线。法律是底线的守护者,但要防止孩子在物欲的洪流中迷失,终究还是要依靠家庭这第一道防线的智慧和警觉。

备注:主要内容和图片来源《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