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让“我学习”有效落地
一、从生成式AI视角厘清“我学习\的内涵
阅读英国安东尼·塞尔登与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合著的《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一定知道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我国印刷术带来的,其特征是:覆盖不同学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材被大规模印刷出来,适龄儿童在法律的规定下陆续走入校园,这样的教育也被称为“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教学模式,除了有很多优点外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考试重点是死记硬背标准化的教科书内容;二是大班化统一课程的教学导致教育同质化,缺乏个性化学习,并抑制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每个孩子只有一小部分能力是在学校培养的,他们更大的潜力一生处于休眠状态。
2022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旗下的ChatGPT发布(2022年也因此被称为生成式AI元年);2025年1月20日,我国深度求索(DeepSeek)研发的系列推理模型DeepSeek-R1发布;2025年2月18日,马斯克Grok-3发布(被誉为地球上最聪明的AI)…这标志着第四次教育革命真的来了!
阅读美国萨尔曼·可汗的著作《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知道21世纪应该有的学习是在“超量语言(大数据模型)\中,在“超级导师(2023年3月,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测了ChatGPT-3.5版的智商,数值是155,完胜99.9%的人类。因此生成式AI被称为超级导师)\的“引导式教学\下,能真正意义地在“我学习\(加拿大学者克莉西·万诺斯代尔认为教育领域的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学习者,所以她以“我思考、我质疑、我提问、我设计、我创造、我努力、我合作、我尝试、我破解难题、我发明、我反思、我学习\绘制了“ILEARN\视图)过程中,真正实现全员性的“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深度学习、自步学习(自己设定学习节奏)精熟学习(每个人应该精通一门学科)创新学习”。萨尔曼·可汗在这本书中引用了科拉波的话说:“500年来,我们只有一个莫扎特,但现在以及未来,我们可能会有1000个莫扎特、1000个爱因斯坦、1000个达·芬奇。”由于所有学科都少不了“我学习”,语文学科亦应开启21世纪的“我学习”。
2024年12月24日,是我国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20周年诞辰。在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重提吕叔湘之问(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并一致认为,40多年了,吕先生的这一问还是没有解决。为什么很多学生还是过不了关?2700多课时学语文,还有不少于2000个小时的课后背诵、做题等学语文的时间。用这么多的时间学语文,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精通语文学科了,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达不到,为什么?这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语文学科教学的必然。因为这么多时间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的“我学习”,而是单一的“做题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深度学习、自步学习、精熟学习、创新学习\等在课堂中难以觅见。现在生成式AI来了,如果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真用起来,吕叔湘之问可以破解,甚至要不了2700课时,众多学生不仅过关还会精通语文,这不是妄言,从后面的例子可以推测出。
二、生成式AI需要师生共同具备三种能力
(一)提问能力
提问是人类获取新知的基本手段之一。对于生成式AI,提问也是人机对话的基础。老师们都清楚,一篇课文的学习,产生的优质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得到的东西也会越多。学习一篇课文,师生所提问题不可能只有一个层级,肯定能分成一般问题、创新问题等。所以,在引导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是AI时代教学的重点。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还是很重视提问的,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专门的阅读策略“提问”单元。接受一个单元的训练,学生就会提问、爱提问了吗?走进四、五、六年级的课堂,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大家一定会发现学生仍旧是不提或提很少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第三次教育革命下的课堂,提问仍是教师的专利。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很多问题教师无法解答,其权威性就会受到挑战。其实,人天生会发问,无数两三岁的孩子常把父母问得无言。很遗憾,孩子上了几年小学,读了几年中学,却不问了,不会问了。AI时代,这种现象定会终结。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密斯·哈萨比斯说:“现在AI系统只是工具。它们在发现数据中的相关性、模式和结构方面很棒。但目前它们无法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自己的问题。”AI,也不可能替代老师,语文最难的也是提出正确的问题,师生一起提出正确的问题,真正的“我学习\才算开启。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个个正确的问题,我们就应该有“提问也是学生的权利\的意识与行动。
2024年6月,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实验。在六所学校(全是省市名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