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革命观后感精选
[]
竞争,促使我们想出各种办法去应对困难,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有了极大的
进步,英国有了迅速的发展。
法国、西班牙一直是英国发展的绊脚石,英国要想快速发展,就要搬开这两块石头。但是,要搬开这
两块石头,没有实力是不行的。与法国、西班牙七年的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较量,在科技发展上,也有
较激烈的竞争。面对这两大强国,英国不断摸索捷径,发明更优良的蒸汽机,改进技术,提升本国在各个
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七年武力和智慧的竞争中,英国茁壮地成长为了一棵参天大树,一个日不落帝国。
七年的战争,终于被英国强大的实力在1763年平息了,这次的胜利,提升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英国虽
然已搬了这两块石头,但它的竞争并没有结束,工业、纺织业……
英国在竞争中吸取了对手的优点,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了世界性的强国。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又何
尝不是这样呢?
学习正因为有了竞争给我们的压力,才会使我们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吸收更多的智慧,取得更好
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竞争并不是一个淘汰的过程,而是一个让我们成长进步
的过程,只有承受住了更多的压力,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无畏。所以,面对竞争,我们不能逃避,
而是要勇敢地去接受。但是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我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作为竞争的对手,也因为竞争,
对手成为了我们最好的朋友。
承担压力,接受竞争,提升实力,茁壮成长。
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
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
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
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atOxford)求学。
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一直居住到1764年,这使他有可能长期实地观察这个工业中心的经济生活。他
曾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学会的活动,并支持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实验活动。1764年,他辞
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在法国巴黎,他认识了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
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
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斯密于1790年去世,时
年67岁。亚当·斯密是他的那个时代的第一流思想家之一。亚当.斯密成了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家,《国富
论》的观点成了国会议员的常用论据,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不知不觉间,斯
密来到了他一生中最风光得意的时刻。
国富论简介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
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
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
制。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
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
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
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
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
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