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基本理论)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第6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来)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必修4《哲学与文化》整本书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科学精神】能够理解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科学评价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导入新课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阅读以下两则寓言故事,思考一下,它们涉及到共同问题和不同问题是什么?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材料一: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材料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文化、经验、观念、感觉、理论、计划、目标、方案等主观性的东西存在物质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生物、环境、国家、国情、宇宙星体、电场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注意】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思维(意识)或存在(物质)请你判断1.严肃的班主任2.张三制定的期末复习计划3.成功发射的神州十四号飞船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北海公园6.李四同学在生气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存在(物质)思维(意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1)谁先谁后;(2)谁决定谁;(3)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4)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注意:对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同一性:认为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没有同一性: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注意】①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思维能认识存在思维不能认识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时代性、区域性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2)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学习实际学习计划教师教学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农民耕作收获的实际耕作计划病人病情处方思维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