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伐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我们学习过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今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另外一篇诗歌《伐檀》。
二、新课讲授
1、文学常识
(1)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诗经》、《楚辞》
第二阶段: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
第三阶段:唐诗(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第四阶段:宋词(苏辛的豪放派、柳李的婉约派)
第五阶段:元曲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六义:
风: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2、展示全文,播放音频,疏通生字词
寘(zhì)猗(yī)穑(sè)廛(chán)县(xuán)
貆(huán)漘(chún)囷(qūn)飧(sūn)
三、赏析内容
1、第一节
(1)译文:叮叮咚咚把檀树砍啊,把砍倒的檀树放在河岸啊,河水清清水面起波纹啊。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要收取三百户的谷物?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什么看到你的庭院中挂着幼貉啊?那些贵族男子,不吃白饭啊!
(2)字词意思:
坎坎:伐木声寘:同“置”,放之:代“檀”之:结构助词,的
稼:耕种穑:收割胡:为什么禾:谷物
廛:同“缠”,束县:同“悬”,挂貆:幼小的貉素餐:白吃,指不劳而获
(3)记叙劳动——伐檀、寘
描写休息——清涟
抒情揭露讽刺——愤怒责问(胡取、廛,胡瞻、县貆)
反语讽刺(君子、素餐)
2、第二节
(1)译文: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要收取三百捆的禾?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什么看到你的庭院中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2)字词意思:
直:直的波纹亿:同“??”,捆特:三岁的兽
3、第三节
(1)译文: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三百捆的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什么看到你的庭院中挂着鹌鹑呀?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熟食啊!
(2)字词意思:
漘:水边沦:小波纹囷:圆形的谷仓
鹑:鹌鹑飧:熟食
4、思考: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
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1)“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2)“涟猗”“直猗”“沦猗”的更换写出了黄河水波的变化,反映了伐木者内心的不平静。
(3)“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贪婪的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掠夺之疯狂。
(4)“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搜刮无所不至。
5、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
形式上:整齐和谐,结构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音韵美。
情感上:一唱三叹,反复染,增强了抒情效果,表达砍伐者劳动时的酣畅淋漓。教育
内容上:拓宽、加深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四、课文小结
1、结构:
劳动生活:伐檀、伐辐、伐轮——繁重、艰辛
借景起兴:河水、清涟——反衬
愤怒责问:不稼不穑--取三百廛、亿、囷——胡?
不狩不猎--县貆、特、鹑——不劳而获
反语讽刺:不素餐兮——剥削者本质
2、主题分析:《伐檀》表达了对劳动者深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