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
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主题鲜明。除了开头和结尾,课文中间部分以小男孩的性格特点为线索,把他成长过程中的众多事件分成了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一个小标题。每个板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有序地写出了男子汉的成长历程。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男子汉精神内涵,培养独立担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品格。
语言运用:通过表格梳理文本结构,学习小标题提炼技巧,提升信息整合能力。
思维能力:对比《小英雄雨来》结构差异,培养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事例推理人物品质,发展逻辑思维。
审美创造:品味作者风趣细腻的语言风格,感受人物成长中的精神美。
【教学重点】
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感受古代少年勤勉刻苦、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认识抗日小英雄雨来;一起讨论小男子汉的标准是什么?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阅读成长故事集齐成长勋章。
活动流程: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结识了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跟鬼子斗智斗勇的小英雄雨来,雨来的智勇双全、坚强不屈的精神令我们十分感动和钦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枚“忠勇”徽章,下一站我们将去往“男子汉成长营”聊一聊你心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讨论怎样才算一名合格的男子汉。
聆听,优秀少年成长路——走进“男子汉成长营”。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结构探秘·对比发现
1.教师出示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心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
预设:身体强壮、坚强勇敢、敢于担当……
2.介绍称呼的由来:
教师引导:男子汉的由来源于西汉时期汉朝将士的勇猛形象,经过历史演变成为对有志气、有作为男性的尊称,民族阳刚气质的象征。
教师质疑:那么,文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一样。
3.了解作品:《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作家王安忆写孩子成长的一篇叙事散文,首发于1984年的《文汇报》,原文内容分五个部分,入选课文时,选取了其中三个部分的内容。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拓展阅读剩余的“他对父亲的崇拜”“他的眼泪”两个部分内容。
4.阅读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随文认读生字。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和《小英雄雨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2)围绕小标题作者列举了哪些细节和事例?边默读边批注。梳理课文内容。
小标题
细节或事例
人物表现关键词
他对食物的兴趣
(1)什么都吃,(2)为了活而吃蔬菜,(3)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4)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牺牲。
执着有毅力
他对独立的要求
(1)不愿让人牵他的手,(2)他要自己买东西,(3)拿汽水瓶去换橘子水。
独立要强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1)接受去托儿所的现实,(2)勇敢地爬上火车。
沉着重感情
思考: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式结构呈现不同维度)这样列小标题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凸显重点,区分段落。
5.对比探究·发现不同。
对比《小英雄雨来》:
雨来特有:长章节、时间顺序、战斗场景第一人称亲历
共有:塑造人物形象
男子汉特有:主题式小标题、生活琐事、成人视角
找出文中描写男子汉所做的事情、经历的事件等。
划出对人物的直接或间接表达品质、性格等的评价的句子。
合作填表: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第一环节中标注的信息,填写表格。表格内容可能包括人物事例、评价语句、人物品质等,通过填写表格梳理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小标题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如让文章结构更清晰,适合多角度塑造人物等。
设计意图:作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列小标题的形式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通过列小标题来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品质解码·情感体悟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①课文写了一个从出生到四岁的小男孩,为什么作者称这个男孩子为“男子汉”呢?
②快速默读课文,结合三个小标题,从文中找出表现“男子汉”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第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
①当我对他说“不吃青菜会死的”的时候,他便吃了,吃得很多。他为了能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能改变自己,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②他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三刻钟是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耐心,这是男子汉的特点。
③他为了能去少林寺,可以不吃肉汤拌饭,不吃棒冰,牺牲自己吃的乐趣,可见他是个男子汉。
(3)汇报第二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①“他不愿让人牵他的手”,从他那挣扎的状态,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