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动植物的异同》教案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教材简析】
《动植物的异同》是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和动物》的最后一课。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动物和植物,比较它们的异同,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生命科学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为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动物和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学习能力方面,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逐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此外,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能够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是地球上常见的生物,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
(2)理解植物和动物都能生长、变化,知道这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比较植物和动物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2)能归纳总结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发展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1)经历观察动物、植物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2)能积极参与分类活动,会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4.责任态度
(1)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动物,掌握其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动物,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理解动物特征与运动方式对其生存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彩笔、纸)。
教师:教学课件、观察记录表、调查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1-4】
回顾:“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哪些常见的动植物?”
2.追问:“我们利用了哪些方法观察和记录动植物?”
3.导入:“动物和植物都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引出本节课主题《动植物的异同》。”
(板书课题:动植物的异同)
回顾上节课认识的动物和植物。
预设: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通过回顾旧知,建立知识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动植物的兴趣。
探究与发现
【PPT:5-14】
活动:动植物大调查
1.发布任务:“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我们一起来调查校园里有哪些动物和植物。来画一画它们的外部特征,然后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查校园动植物的方法,强调讨论规则,如认真倾听、及时记录。
3.组织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
4.小结:调查方法,如分小组调查校园不同区域,整合结果;运用观察的时候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方式。
5.指导学生如何填写记录单,植物以月季为例,画出花朵的颜色、形状;叶子的形状等。动物以蜗牛为例,注意画出动物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颜色等特征。
6.带领学生到校园进行调查,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提醒学生寻访时,小组在指定的区域安静地观察、记录;不吵闹、不影响上课班级;注意安全,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口令要及时归队;观察到不认识的动植物也要记录下来;注意爱护动植物。
7.组织学生回到教室,教师问:“我们找到了哪些动植物?”引导各小组上台进行分享交流。
8.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9.一步提问:“通过同学们的调查,请说一说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0.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动植物的不同点。
11.播放动物、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找到植物也会成长和变化,发现动植物的相同点。
12.总结出相同点是:动物和植物都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13.引出生物的概念:“科学家把这些有生命的、?能生长和变化的人、动物、植物称为生物。”
预设:我们可以分小组调查校园的不同区域;观察的时候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
预设:我们小组一共找到了4种植物,有杨树、槐树、冬青、月季、不知名的小草等;找到了3种动物,有蚂蚁、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