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串珠状*C5C6C7VA*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扫描点仰卧位,头偏向健侧,锁骨中点上1.5cm超声频率10~14MHz*超声图像锁骨上臂丛神经,臂丛神经横断面呈低回声,黑色,周围是三角形的高回声的神经鞘(白色),内侧是锁骨下动脉(圆形,搏动),神经鞘内的神经分支被高回声的筋膜分隔成独立的室(这就是为什么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点注药起效慢和阻滞不全的原因),下方是高回声的胸膜顶,呈白色。*在超声图像上找到锁骨下动脉,在动脉外上方可见臂丛神经图像,此处神经呈圆形或椭圆形、影像深浅不一如蜂窝状或筛底状。*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过程监视下,在探头的外方进针,于浅表神经束之间,注入局麻药5-8ml,神经束可因药液的注入而分散开继续进针并注射药液,最后进针至锁骨下动脉旁的臂丛神经下干前、后两股间注入局麻药。*超声引导下进针到浅表的神经束之间,注入局麻药5-8ml,神经束(上干的前、后两股)可因药液的注入而分散开*超声引导下进针到浅表的神经束之间,注入局麻药5-8ml,神经束(上干的前、后两股)可因药液的注入而分散开。*稍倾斜穿刺针,即可进针到下干的前、后两股之间,注入局麻药5-8ml,使臂丛神经被局麻药完全浸润。*神经束被药液浸润*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优点超声扫描可精确定位神经可提高操作成功率和麻醉质量可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和降低局麻药用量操作时病人更舒适、适应范围更广克服解剖变异带来的穿刺困难适用于小儿,意识不清,已经部分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病人*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并发症更少目前无严重并发症报道可以成像神经和血管、胸膜和其他组织,避免神经损伤、误穿血管和胸膜造成局麻药中毒和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注意操作时可出现异感,应注意避开神经。!但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注意事项进针时必须观察到穿刺针探头轻微的移动或成角可使成像显著改变选择适合的超声频率,获得最清晰的图像对彩色血流指示、图像放大、聚焦及图像保存技术非常熟悉。*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食道超声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置管血流测定其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B超基础*传统神经阻滞方法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方法的盲目性严重并发症(气胸或血管内局麻药注射)神经鞘存在纤维隔,妨碍了局麻药的扩散个体解剖学上的变异*教科书往往仅提供理想化解剖图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一种全新的神经阻滞超声引导技术*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其他数据,借此对人体组织的物理特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进行判断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超声检查*1978年,超声技术首次应用于区域阻滞麻醉,当时利用超声血流探测技术定位锁骨下动脉,间接完成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但对神经结构显示非常模糊。1994年,第一次真正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laGrangeP,FosterPA,PretoriusLK.ApplicationoftheDopplerultrasoundbloodflowdetectorinsupraclavicularbrachialplexusblock.BrJAnaesth.1978,50:965–957.发展历史*超声设备B型超声(二维)M型超声彩色多普勒(D型)频谱多普勒三维成像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二维灰阶(B型)超声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来显示被探查组织的具体情况。检查时,首先将人体界面的反射信号转变为强弱不同的光点,这些光点可通过荧光屏显现出来。这种方法直观性好,重复性强,可供前后对比、诊断。*多普勒效应由于声源和接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引起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两者作相向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高于声源所发出的频率。两者运动方向相反时,接收频率低于声源发出的频率。超声多普勒技术用于检测心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流速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是利用Doppler原理,提取Doppler频移,作自相关处理,并用彩色编码。常规把迎着换能器方向(即入射声束方向)而来的血流显示为红色,远离换能器(入射声束)而去的血流为蓝色。血流速度快,彩色显示亮而色淡;血流速度慢,彩色